百年以前,鲁迅先生写下这样充满力量的文字: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而在百年之后的今天,在疫情蔓延的民族危难之际,人们不仅畅读回味这段文字,更是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脊梁的真实风骨。
中国的脊梁,在灾难来临时执着坚定,默默坚守负重前行。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虽是告诫人们“没事不出门”,自己却在当天乘上到武汉的高铁,用逆流而上的行动直面疫情。来自五湖四海的医疗人员,在除夕夜、团圆日,用“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书写下众志成城,全民胜“疫”的勇气与决心。他们,在疫情面前不退缩,不放弃,是为中国脊梁。
中国的脊梁,风风雨雨中砥砺前行,不怕牺牲。95后的女医生甘如意,虽身处离武汉300公里外的家乡,但仍时刻挂恋着武汉的百姓与同事。于是,她骑上一辆自行车毅然奔赴前线。“交通管制”挡不住她的步伐,四天日夜耗不尽她的热情,她用一场成功会师,述说着中国脊梁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中国的脊梁,澎湃着赤子热情,用双手撑起祖国的蓝天。那是在站点与医院之间奔跑的快递小哥们,他们演绎着“最高时速”,把紧缺的物资安全地送往一线。那是穿梭在酒店与医院之间的出租车司机们,他们风雨无阻地接送医护人员,用责无旁贷温暖着全国人的心。那是身在海外的留学生们,他们用募集资金、物资与视频加油,展示爱国的豪情。他们,虽是时代中的小人物,却也在用实际行动应援着抗疫战争,无私奉献、不计名利,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峥嵘岁月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和平年代默默耕耘不计利名,这些人,可以称之为“中国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