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穿不尽的新衣,过年是吃不完的糖果,过年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广告里一位穿红衣的老奶奶如数珍宝,一片欢乐的气象亦昭示着华夏最重要传统节日的到来,年的味道,从不曾淡。
曾记烟花掩映下孩子们冻的通红却还是掩饰不住喜悦的脸庞,曾记过年前好几天买新衣置办年货雀跃的心,曾记看春晚时一家人聚焦屏幕其乐融融的氛围,曾记属于我的新年是如此值得期待。时代巨轮滚滚前行,扬起的沙尘似乎掩盖了一些珍贵的东西,有人说现在的过年大不如以前了,“年味变了”成了不少人心中的意难平。倒是没错,现在人们围坐在一起抢红包,有人出境旅游,烟花爆竹的绚丽都留在过去。事实只是看到的表象那样吗?难道所谓的“年味”仅仅由“传统”和“迷信”来定义吗?我们祖先视为珍宝的东西竟如此浅薄。
保留传统本不是墨守成规,呼唤记忆亦不是摒弃新物,传承文化更不是画地为牢,终至湮灭。“抢红包”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将新事物融入到优秀的传统中,何乐而不为?以前人们交通不便,现在有了高铁飞机的支持组团或全家出境旅游增进感情有何不妥?应习主席蓝天保卫战回归我们的绿色中国不是众望所归吗?
什么是在传承中创新?他不是守着那些死板的规矩顺从先人的心意,亦不是抱着落后的东西当成金块珠砾,它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它是在拾捡在拾捡淘洗中留下的金子。现在过年,家家户户门前还是少不了喜庆的贺词,红纸黑字的祝福万里的游子仍会不远万里奔赴温暖的家中,人们的心意互通仍在不言之中。年的味道,从未改变,它一直在沉默不语中,氤氲在四海宇内。
习近平主席曾这样解读传统,“对传统文化中鼓励人们向善调理社会关系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诚如斯言,我们的新春文化在时代淘洗中仍有生机与活力,它必定向着更远的方向生长。总有一些人不卑不亢,为我们的传统默默做贡献,一如守墓人冯炼,一生情结寄墓园,一如敦煌女儿樊锦诗,给文物以温度,给文化以归宿……他们是文化的守护者,是榜样。
庚子鼠年的确不平凡,但“渡尽劫波,暗礁已在波后,每一个努力的人,终是不朽”年还是年,但华夏儿女的情结,亦是中国文化中一抔肥沃的黑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