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围绕人与车的故事,连同那些被时光遗弃的车,一起封锁于回忆中。——题记
在我很小的时候,是和爷爷奶奶生活一起在乡下。乡下贫困,偌大的山村唯有江畔边上有一所小小的幼稚园。因为路途实在有些遥远,爷爷就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负责接送我上,下学。于我而言,每天的上,下学途中都是十分有趣的:有时候,我会闹着他讲故事,他便半推半就的开始讲那些熟记于心的小故事,什么白雪公主啊,灰姑娘啊,都是我从爷爷的嘴中听来的;有时候,闲的无聊我会唱歌,其实哪里是唱歌,大多数我都是唱几句哼几句,而爷爷却边听边乐开了花;有时候,我们会一路闲聊回家,比如猜猜奶奶在家做的啥菜或是悄悄说几句奶奶的坏话……
这样的日子是如此的温馨美好,至今我都记忆犹新。后来啊,随着我的长大,爷爷已不再接送我。那辆"永久牌"自行车被搁置在无人问津的角落。
时间慢慢长,慢慢长,长到爷爷的背脊愈来愈佝偻,长到奶奶离开了人世,长到那辆自行车也成为一件古董。父母从年迈的爷爷手中接过我,连同我一起带到了他们创业的城市。
父母选择的是家具行业。初创业,他们没有过硬的本领,没有高超的营销手段,有的只是他们心中的那一腔热血。他们没有坚实的基础,因此他们要比其他人花费更多的努力。在优秀的商人和优秀的父母之间,他们设法“全面发展"。每天“家——公司"两点一线的奔波着。儿时的我隐隐体会到了他们的辛劳,不再要求他们接送,独自乘公交车上下学。
每天放学回来,做完作业后的我不依恋热播的动画片,不去找小伙伴们疯玩,而是搬张小板凳,坐在院子中,等待爸爸回来。有时爸爸有事,要更晚些才回来,妈妈就让我回屋先吃饭,而我硬是不肯挪一步。一旦听到有摩托车驶过发出的声音时,便兴奋地跑出去,见不是爸爸又失望的回来,继续等待着……
终于,经过无数次失望和等待,终于迎来了爸爸。我欢喜的摇着他的衣袖,看他手里有没有西瓜。一旦发现他两手空空,就会放声大哭,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我等了你这么久,你却连个西瓜都不肯给我买。这时候,爸爸就会哈哈大笑,把藏在后面的西瓜献宝似的捧出来,我就破涕为笑,一边拉着爸爸进屋 ,一边向屋里喊:“妈,爸爸回来了!”
妈妈早就看见了刚才的那一幕,忍着笑骂道:“你也真是,硬是要逗她,她哭起来谁劝得住!”爸爸嘿嘿一笑,第二天呀,照旧!
时光如沙漏,一去不复返。欢乐的日子一眨眼就不见了,爸爸的摩托车最终卖掉,我们也最终搬离了那里。往后我再也不用在院子里听摩托驶过的声音了,往后院子里再也听不见爸爸逗我的哭声了。
在那个高手如云的城市里,父母终是失败了。他们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吸取失败的经验,在一个小县城重新开始。依旧是家具行业,但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有了经验。而我,也从一个稚童成长为一个少女。
或许是他们想做一名优秀的商人的缘故吧,我们之间的对话伴随我不断长大而愈来愈少,曾经家庭中的轻松愉快的氛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长久的凝重压抑……甚至我一度以为,比起我,父母一定更关心他们的事业。直到那件事的发生,我才终于明白,他们是爱我的……
那是中考的第一天,我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翻看着中考要背要记的知识点。才一会儿功夫,就汗流不止。紧张不安的心情包围着我,使我不由担心考试失利。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洗漱声。我有些纳闷,是谁呢?家里人平时不会起这么早啊。不一会儿,房门被打开了,是爸爸!
“哦,原来你已经起来了呀——那就快起来吃面条,你妈可是一大早特意煮的——吃完后我送你去上学。”爸爸交代完又转身离开了。
我有些发愣,平时我都是自己骑车去学校随便吃点早餐,然后开始一天的学习。没想到,今天倒是破例了一回。
车里,我坐在副驾驶座上听着爸爸说话。他说了许许多多鼓励我的话,让我安心应考。他的话,一点一点安抚了我慌乱的心。
好久了,我们父女俩好久没有这样温馨的说过话了。不知为何,我的脑海中突然闪现过一个画面:一个俊朗的青年骑着摩托,他的身后,坐着兴奋的涨红了脸的女孩,女孩的手紧紧环抱住青年的腰,仿佛,抱住的是整个世界……
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我的心平静如水。在喧嚣的校门口,我突然听到了熟悉的声音在喊我的名字,不觉的睁大了眼睛:不远处,站着一个旗袍女子,她眉眼盈盈地站在那儿,向我挥了挥手。是妈妈!我雀跃的朝她奔去……
她拿出纸巾,一点点擦拭着我的汗珠,接着变魔术般拿出我平时爱喝的奶茶,递给我:“考试辛苦了。”
我接过奶茶,眼睛不觉湿润了。
好久了,我们母女俩好久没有这样亲密的相处了....
随后,妈妈驾驶着电动车,我坐在后座上,紧紧环抱住了妈妈的腰,就像儿时一般……
而今,那辆电动车出了问题,不能再使用了,它静静地立在车库的一角。父母依旧忙碌,我们依旧话少。但我时常想起,那些为围绕人与车的故事。只是那些故事,连同那些被时光遗弃的车一样,封存于我的记忆中。
教师点评:这是一篇非常精美动人的记叙散文。作者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没有简单地以时间为序做“难忘之事”的整理,而是以一件事物为切入点和线索进行串联。在作者的精挑细选下,“车”以其出现频率和特殊意义,被选为了这一关键的元素。而作者又通过巧妙的构思和情感的倾注,让“车”起到了“穿针引线”的效果,从而将回忆过往和回味亲情“编织”在了一起,文章也因此情理相透,余韵悠长。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非常不易,文笔、构思、表达均表现出色之余,还需要像作者一样,在捕捉感受之后做进一步的感悟。而作者的这般细致与用心,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