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少女时代

高一 叙事 1571字
2020-08-22 11:21:49

李清照出生在山东济南的一户书香人家。父亲李格非,是当时扬名齐鲁的著名学者,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有诗歌、文章45卷。母亲王氏,是岐国公王珪的女儿,汉国公王准的孙女。据说汉国公善于挑选孙女婿,他为九位孙女挑的九位孙女婿,都是新登科的进士,李格非就是其中之一。王氏生长在以诗书传家的官宦门第,会写诗词,也擅长写文章。李清照在这个有良好教养的家庭里,耳濡目染。父亲刚直的性格、爱国的热忱、孜孜不倦求学的精神和他在文学理论上的真知灼见,明显地影响了李清照。李清照犹如一粒良种,有幸撒在肥沃的土壤中,又适得其时地受到阳光的照拂、雨露的滋润和园丁无微不至的培育,迅速地破土而出,像一株早熟的壮苗,舒枝展叶,茁壮成长。

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正处在北宋黄金时代的后期,所以从表面上看,当时的社会既太平又繁华。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无忧无虑,充满了幸福和快乐。从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少女生活的侧面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写了一个露水尚浓、春花将落的早晨,一位爱玩儿的小姑娘已经荡完了秋千,热汗把薄薄的内衣都湿透了,她玩得十分尽兴,显然也有点疲劳了。这时,她突然发现有客人进院子里来了,于是慌慌张张地顾不上穿好鞋袜,就向房中跑去,连金钗滑下来了都顾不得拾起来,因为让生人看见自己这幅样子,姑娘家毕竟不太好意思,但是好奇心却又促使她门边停了下来,想看看到底来了什么客人。这“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九个字,活脱脱画出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小姑娘形象,这形象也就是少女李清照的写真。

另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如梦令》,是写划船游乐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溪亭是济南有名的泉水之一,临近济南城西北的大明湖。这首词是李清照回忆当年游湖情景的。小词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入荷花盛开的溪亭,一群游兴很浓的姑娘,夜幕来临了,还在亭上饮酒、嬉戏,等到发现天色不早了,就急急忙忙地返回,这时却又糊里糊涂地把小船划进了荷花深处,怎么也出不来了。“争渡,争渡”,形象地展现了她们当时的神态和心情,“怎么办?怎么才能划出去呢?”姑娘们叽叽喳喳,吵吵闹闹,结果把溪边的一群鸥鹭都惊飞了,她们自己呢,自然也吓了一大跳。这首词虽然很短,但却活泼、喧闹,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诗情画意,把姑娘们的欢乐、惊慌全都活现在了纸上。

当然,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主要生活内容是读书。她阅读了大量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笔记小说、逸文逸事。她不仅博览群书,还学习音律、下棋、书画。据说她十几岁时,就已经能写“清丽可读”的小诗,还常常为了一句诗、一个词弄得寝食不安,正如她后来在诗中所说的那样:“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正因为这样的苦心孤诣,所以李清照的诗词写作在短期内有了很大的进步。

李清照家中往来的多是一些爱国、正直、有学识的人,他们的纵情谈吐,学识见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了她。她又通晓历史,关心时事政治,广博的知识使她在政治上早熟。17岁那年,父亲的好友张耒曾经写了一首《读中兴颂碑》诗,这首诗被人传诵一时,和诗的人很多。李清照也写了两首和诗。从艺术上来看,这两首诗还不够成熟,但是从内容上看,却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她在诗中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指出了唐朝安史之乱是由于皇帝过度玩乐造成的。她以历史来告诫当时的朝廷,要谨防“奸人心丑深如崖”,千万不要让历史重演,以免像唐玄宗那样落得个“南内一闭何时开”的幽禁结局。这样深刻的见解,出自一位青年弱女子之口,实在是难得可贵。

李清照这两首诗问世后,顿时名声大振,不少人夸她“才力华瞻,逼近前辈”。这以后,前来向李格非求女联姻的人也就络绎不绝,李格非选中了当时礼部侍郎赵挺之的三儿子赵明诚为女婿。李清照的少女生活从此结束了。

教师点评:作者在文中对词人李清照在年少成长时期的生活做了介绍。文章虽为评述,作者却巧妙地借鉴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首先选择了明确的介绍对象,即李清照的成长生活情况,其次选择合理的顺序,即时间顺序进行介绍,再次选用了举事例、引用说明的介绍方法,即结合词人同时期的作品、历史史料等做分析研究——文章也因此呈现了更为出色的特点:内容具体全面,对李清照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方面都有涉及,人物形象塑造饱满;介绍可信翔实,引用和参考选用准确,有理有据,有条不紊;文章客观有力,语言平实自然,注重内容的表达呈现,从而形成鲜明的风格。文章既富知识性、客观性、严谨性,又具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一篇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让我们获益良多的作品。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