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有感

高一 读后感 1031字
2020-06-18 22:07:21

苏轼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世间能人伟士,莫非英才,即是蠢才。曾国藩当属后者。

家喻户晓,位极人臣的大庆官员,两江总督,多次挽救清廷于水火之中,被后世誉称为“清朝第一圣人”。曾国藩,三十当前莫不过一介庸人而已。

曾国藩身世普通,天分也平平常常,从小背负着振兴家业的重任,却也是考中秀才与官场结缘。进士的名号倒是为家族争了口气,又因“天分不甚低”,出入仕途,却处处受难,步步为险。

凭着初生牛犊的干劲,年轻的“愣头青”曾国薄满怀激情与希望。力求在清廷立下番丰功伟绩。他骂过皇帝,怼过朝臣,得罪了满朝上下各官员,看起来正义凛然,神圣不可侵也,到头来却是人人取笑,人人排挤,连小命也难保。颇具堂吉诃德色彩的曾国落在仕途上可谓步履维艰。不仅如此,少时曾国藩心性浮躁,为人傲慢,脾气火爆,有家书、日记为证:

“说话又多戏馋.……”

“心浮不能读书……”

“自定课程,以读《亦为正业,不能遵守,无恒》……”

“晏起,则一无所作,又虚度一日,浩叹而已……”

很难相信,刻在我们骨子里伟大的圣人形象,三十岁前的人生境界竟如此不济!

三十岁,曾国藩人生中最重要的分水岭,彻底改变曾国藩的根源在于他曾接触的“不俗之士”。北京作为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聚集了无数顶尖的人才,其中,有两位对于曾国藩的修身和仕途产生深远影响。

一是唐鉴,即家书中常出现的镜海先生,他教给曾以两点,一为如何读书,他告诉曾,读经当专精一经,一经通则诸经通。二为“静”字的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

二是理学大师俊仁。他教与曾一个延长

身要决:研机,即认真对待瞬间念头,细微小事,将它与修齐治平的大事联系起来。

曾国藩从理学大师提出的研机中学会了在日记中无情地解剖自己,批判自己,以求净化灵魂,这也是曾国落觉醒的一方面体现。从中他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思想、为人、处世进行了公正的审视,并定下了极高的标准——为人。

百年来每一位中国人,都为曾国藩的修行作了见证。曾用痛苦和折磨,为人和意志彻底颠覆了他在历史中的地位,完美地诠释了何以为人这极富哲理的人生思考。严于律己,底线明确,持之以恒,这是曾的为人态度和原则,致使他不再单单是打了几次胜仗的军事家,更是真正具有伟大心灵的知行巨人。

凭借感想来战胜历史,战胜时间,跨越百年,他告诉我们,伟人和庸人,不过是个名号而已,关健在于我们是甘于平庸,还是敢于用一辈子来斗争,云修行。

曾国藩的修行并未结束,他在等待我们的延续和传承。听,那是来自百年前的一声清啸,那是亘古不变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