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而活,金钱?权力?对此,余华做出了诠释--"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事而活着"。合上《活着》的最后一页,我的内心五味陈杂,好似自己也来到了曾经那个荒谬而实的年代,见证着福贵的一生。
书中的“我”为一名旁听者,听着乡下老人福贵讲述着他一生的故事,他曾是个富家少爷,拿着祖辈的积蓄风光了一阵,最终在赌桌上失掉了一切,不过,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在此之后,他的朋友家人都因天灾人祸相继离世,只剩下他一人与一头老牛为伴。网络上曾有人提问-“既然生命的终点都是死亡,那么生命的意义何在?"我想,在读完《活着》之后,也许我们能得到一些答案。
在赌光家产之后,福贵的一生走上了下坡路,残酷的现实迎面而来,先后经历的父亲摔死,母亲病死,儿子有庆抽血而死,朋友春生自杀,家珍病故,女儿凤霞难产去世,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死...前面的剧情似乎印证了"好名没好命"这个设定,那么最后福贵在世上唯一的亲人-外甥苦根,应该能有一个好的结局,但在最后,作者笔锋一转,颠覆了读者的惯性思维,就连这个年幼的生命、福贵在世的唯一亲人也离去了。
小说中有这么一句话-“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又成了牛",有庆代表的是“羊"这一部分,而苦根代表的则是"牛"的这一部分,既是最后的希望,也是大家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苦根的离世,也代表了一切的结束。
面对现实的重重打击,富贵没有像春生那样选择轻生,他始终相信活着比什么都好,只要活着,总能看到了希望,最终,他也活到了最后,向“我"讲起了他的往事之时,他的语脸色平静,自己的亲人都是自己亲手埋葬的,在安顿完他人之后,自己的心也踏实了。
读完《活着》,总觉得自己的心被余华狠狠地扎了一下,回想起那些为保卫和建设国家而牺牲的战士,那些因意外而离世的人们,再看看现在依旧好好活着的我们,方才更深刻地体悟到:活着,是这世间最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