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说,如果,由于某种奇迹,她可以睁眼看三天,紧跟着回到黑暗中去,她将会把这段时间分成三部分。
我说,如果,由于某种奇迹,我可以失明三天,紧跟着回到光明中来,我也将会把这段时间分成三部分。
海伦说,第一天,她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她的生活值得一过。
我说,第一天,我也要“看”人,丧失了双目的我要用另外一种方式来“看”我身边的人。我曾计划着要先用指尖去触碰他们每一个人的脸庞,然后再尝试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那将会是一种多么奇妙、多么有趣的经历呀!可是,我忘记了,那是在能够清楚地看到亲人与朋友或喜悦或悲哀的面部表情时的计划,在光明之中,触觉和感觉是因为建立在视觉的基础上才会变得那么奇妙,那么有趣。然而,当它们脱离了视觉——在黑暗里,我的指尖在不停地颤抖,因为我根本无法依靠这双手来辨认我的至亲至爱,那些曾经我最熟悉的轮廓竟变得如此陌生;我的心在不自觉地煌恐,因为我一点也感受不到亲友们的思想,那些昔日我最亲近的人们竟变得如此遥远。
海伦说,在第一个有视觉的夜晚,她将会睡不着,心中充满了对于这一天的回忆。
我说,在第一个丧失视觉的夜晚,我也会睡不着,心中充满的却是对于黑暗,对于这一天,对于这样的生活的畏惧。
海伦说,给她光明的第二天,她将通过艺术来搜寻人类的灵魂。
我说,让我离开光明的第二天,我也要通过艺术来搜寻人类的灵魂。在黑暗之中,我想要用盲人世界的语言来理解人类文明的瑰宝;我想要从另一个未曾体验过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历史的进步;我想要通过这双手带来的感知重新鉴赏人类艺术的结晶。可是,我太天真了。因为盲人世界的语言只有一种,除了点还是点;因为这个角度太过狭险,从这里出发所能了解到的信息实在太少;因为这双手感受到的线条与凹凸根本无法表达出人类对于艺术表达的强烈愿望的万分之一。在这个世界里面,没有色彩,没有图案,没有动的痕迹,一切都如同死寂一般,只有黑色在不温不火,悄然无声地蔓延着。
海伦说,在她虚构的重见光明的第二晚,她没有睡成,因为整晚她都在欣赏戏剧文学。
我说,在我虚构的存在于黑暗的第二晚,我也没有睡成,因为整晚我都把自己蜡在角落里,似乎这样就能抵抗黑夜的入侵,我开始不停地想念着拥有光明的日子。
海伦说,有视觉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城市是她的目的地。
我说,丧失视觉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城市同样也是我的目的地。不过,我只是想随便地逛一下,走到哪里都无所谓。虽然说,这个城市是我出生、成长、学习的地方,但是,我早已不奢望在黑暗之中还能对它有什么更为深刻的理解了,或许,我只是为了快点消磨掉时光,好迎来重见光明的那一刻吧。可是,这一天偏偏特别长久似的,总也看不到尽头。我无所事事地度过了这节奏极其缓慢的一天,而我以及这一天与现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又似乎显得那么地格格不入,内心莫名的孤独感像是硬要将我驱逐出这个世界似的,黑暗让我觉得有些无助了。
海伦说,到了午夜,她摆脱盲人苦境的短暂时刻就要结束了,永久的黑夜将再次向她迫近,而她还是没有进入梦乡,因为她的内心充满了甜蜜的回忆。
我说,到了午夜,我陷入盲人苦境的短暂时刻就要结束了,永久的光明将再次向我展开双臂,而我也依然没有进入梦乡,因为我为即将到来的光明而兴奋不已。
失明的海伦给那些看得见的人们一个忠告: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
视觉正常的我也要给那些看得见的人们一个忠告: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
教师点评:相信大家在日常写作中,经常会听到老师说,作文出彩离不开新颖独特。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出奇制胜”。这篇文章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我们一起通过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奇”的魅力。首先,形式之“奇”令人眼前一亮。文章是一篇读后感,作者没有选择读后感的固定形式,而是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内容、精神内核和自己的感想融入到一种设想之中,为它换上了一件独特亮眼的“外衣”。其次,构思之“奇”令人印象深刻。作者没有平铺直叙自己的感想,而是和书一样做了一番假设——却是相反的假设——“假如给我三天黑暗”,以对比凸显立意和主题。再次,立意之“奇”令人惊叹不已。以“黑暗”之艰难,反映“光明”之可贵,海伦·凯勒给人们的忠告以这样独特的形式呈现,书和文章的意义也就更显深重了。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