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仨》有感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有个再平凡不过的名字——《我们仨》。这是真情的味道,厚重,纯粹,亦温暖。
从“我们俩”老了到“我们仨”失散了,最后“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先生笔下的文字带着温柔的情感,那是经历岁月的洗礼沉淀下来的温柔,轻柔地拂过我的心间。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时,杨绛先生的笔触,总是细腻的,像春日的微风,缓缓袭来。在社会动荡,不公平的岁月里,他们过着朴素的生活,一如天竺葵,不曾风华绝代,却岁岁年年,细水长流;又如被时光漂洗了无数次的衣裳,褪去了鲜艳的颜色却依旧整洁体面,散发着淡淡清香。
书中字里行间都是杨绛先生对女儿和丈夫的思念,没有过激的举动,没有悲痛欲绝的呼喊,却让人热泪盈眶。他们仨一起走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在人生道路的尽头,只剩杨绛先生一个人。他们仨有着最普通却又最真诚的感情。因为他们,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美满。他们那个家很朴素,他们三个人很单纯,他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杨绛先生的三观也在《我们仨》中充分展现。他们仨都淡泊名利,让最苦难的日子也仿佛是那青灯为墙,旖旎为家的生活,现世祥和且安稳。他们有着对学术孜孜不倦的品质,即使是在文革期间,他们生活贫苦,甚至没有稳定的安居之所,也没有放弃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知识的工作,他们没有停下对学术的钻研,坚守在离书本更近的地方,这是对文化的温柔。
在国家紧要关头时,杨绛先生在书中写道:“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他们仨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乡土情怀和衷于祖国的情操。所以他们安静地留在上海,向祖国投去热切的期望,这是对祖国的温柔。
1997年杨绛先生的女儿病逝,1998年她的丈夫病逝。杨绛先生在83岁时已经失去了两位至亲,他们仨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她用余生回忆了他们仨携手走过的时光,好像和他们又见了一面。她顺着梦中的古驿道,洒下剩余的温柔。她没有向生活妥协,而是在不慌不忙中坚强。《我们仨》是她对自己过往人生的深情告白,是见证了与家人一起幸福生活的印记,是记录刻在记忆里对人对事对国家那漫长岁月的温柔。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没有最永久的真情,但却应该有为了付出真情所留下的最永久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