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 状物 694字
2023-01-31 17:31:04

我的家乡有很多美食小吃,但我记得最清楚、最是乡情浓浓的只有籺。

村里每家每户都会做籺,阿公和阿婆也会。阿公有牛脾气,倔犟起来顽固如坚石;阿婆性子直冲冲的,像辣椒一样有脾气。阿公和阿婆只有在做籺时才会有罕见的耐心,他们对籺的热爱都是一致的发自内心。

籺是忘不掉的年味。一到年廿七左右,农村家家户户忙碌起来做籺。早三四天就要把做籺的工具洗干净晒干,大人们挑着又圆又扁的大簸箕到河边洗的时候,小孩子们要做的是摘新鲜的菠萝叶。院子里种着棵菠萝树,每逢过年,这棵菠萝树不少受我们的光临。菠萝叶并不好摘,硬硬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摸起来有些扎手。但这清香的叶放置着糕点籺时,我想,没有人会拒绝。

等到做籺的那一天,大家都自觉地分工忙了起来。清早,父母和阿公阿婆忙着炒绿豆和花生,拌馅。到中午,金灿灿的花生被炒得豆皮漫天,如落叶般铺在门前黄秃秃的土地上,空气中荡起阵阵豆香,惹得隔壁小孩垂涎欲滴。这个时候往往有很多人,大都是熟悉的朋友,大家排着长队,打着招呼,互相拜年,讨论各家做的籺。这一幕年年都会出现,但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过年的喜庆,并不让人感到虚伪和客套,这就是我们这里农村邻里的和睦与淳朴。

籺做好时,我们不能先吃,要装几大盘给乡亲们送去。村里热闹起来,路边吃着籺的外乡人,笑着称他们为“福娃”,送籺的孩子可不就像过年时送福的小福娃么?不只是过新年,过一些重大的日子也要做籺、吃籺、送籺。籺已经不只是一种我们家乡的传统美食,一样古时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更是一个传递乡情的桥梁,将我们乡里邻里的人们连系成纽扣。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这些诗句浮上脑海,浓浓的思乡之情暗涌于我的心头。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取材真实,文笔流畅,情感饱满。作者依照了合理的顺序对事物做了描写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