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从史书上掰下一块,献给皇帝,陛下尝了尝,是诗味的。——题记
若是把诗与一个词放在一起,那么大多数人想到的第一个词,定是远方。远方这个词如此美好,提起来空气里便溢满了欢乐与希冀,挤一挤就是大半个天的风花雪月、阴晴圆缺。远方,令人神往;但是对于我,另一重意义上的远方,更令我流连忘返——历史。
诗就像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反映着朝代的兴衰。屈大夫的一句“虽九死其犹未悔”道尽了那时楚国的惨状;汉高祖的一唱“大风起兮云飞扬”激起了汉初将士的奋战;曹孟德的一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抒发了当年赤壁的得意;杜少陵的一叹“忆昔开元全盛日”勾勒了开元年间的富饶;岳武穆的一书“何日请缨提锐旅”飞扬的是收复国土的渴望……我泱泱华夏五千年,从夏商周到元明清,英雄豪杰、文人墨客成千上万,如烟浩渺的故事全在诗歌中了。山河画卷,凭空被抖开,蔓延到了历史最深处,风云兴衰、金戈铁马,侧耳一听,尽在其中。
诗也是历史细节的折射。这些东西细细碎碎,躲在历史长河的波光粼粼中,只能在诗中窥得一丝半缕。中国从黄帝时期流传下来的一首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描写了用竹子做武器的场景;《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征战之人的生活;楚霸王高唱的“虞兮虞兮奈若何”感叹了英雄末路的忧伤;唐诗少妇述说的“与君永相望”是唐女子的深明大义……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首正在流淌的诗。那情绪激昂的部分,是汉时的长安,是宋时的江南,那低沉晦涩的部分,是南北朝时的战乱,是清朝时半壁江山的沉沦。而那些小小的、不起眼的句点和韵脚,成了百姓市民的探头,文人骚客的肖像画。
除却单纯的历史细节,诗也寄托着一种历史情怀。就拿唐代的边塞诗来说。唐代与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不同,唐人尚武,有不少诗人渴望征战沙场、建功立业,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于是,边塞诗孕育而生一一或是对古人表达缅怀、追慕,或是渴望和古人一样建功立业,或是感慨身世、生不逢,在其中,唐人的汉代情结就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一种极为独特的历史情怀。汉与唐相似,都是经过数年战乱后,建立起的统一大国,又都常受外族侵扰。而汉时如霍去病、卫青、李广、窦宪一类的名将如云,以汉代唐几乎成了一种必然。从“初随骠骑战渔阳”到“不破楼兰终不还”,从“但使龙城飞将在”到“至今犹忆李将军”,从“都护在燕然”到“捷报三千封漠北”。唐人有一种崇汉的民族自豪感,而诗词里,正折射出如此情怀。
如果说,历史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诗就是流淌在他血脉里川流不息的血液;如果说,诗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那历史就是紧紧依附在他表皮上的皮肤。诗与历史,不可分割。没有哪个朝代没有诗,没有哪个朝代没有被活成诗;而谈诗可以不谈风花雪月,但不得忽略他的创作背景。诗和历史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我们一边在诗里眺望历史,一边在历史里寻找诗。诗词千万首,历史的模样、细节和情怀全在里面了。而历史的模样、细节和情怀,在时光里浅浅酿制,美成了诗。
诗自历史中走来,历史在诗中成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