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过一遍原版的《红楼梦》之后,便想着要写些什么,反复犹豫思索,拖到现在,总还是下笔了。本还想翻一下学术文献,印证一二自己的想法,后又觉学术论文虽专业,但终不是自己读过后最真实的想法与感受了。因而还是决定随想随记,管它对与错,只是记下些许自己的感慨罢了。
《红楼梦》里人物纷杂,十二钗各有千秋,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活灵活现。然而读过之后,最觉感慨的还是薛宝钗、林黛玉、薛宝琴三个人物。
钗黛二人可以说是《红楼梦》中的双女主,几乎不分上下,长久以来关于钗黛二人谁更胜一筹也是纷争不断。以我之愚见,实则钗黛二人并无个高下之分,她们都是那个年代显贵大家族中的悲剧女子,只是所走的悲剧的道路不同罢了。钗黛二人,若论容貌、论才情,那都是拔尖的,只是由于性格的不同、选择的人生道路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特色罢了。
薛宝钗年纪要大一些,且家中仅靠一个寡母支撑,唯一的哥哥又指望不上,故而小小年纪便学会了察言观色、圆滑处世。而这一点,也是宝钗一入大观园便颇得各个夫人长辈喜欢的原因所在。从宝钗的诗文来看,宝钗实则是有心气、有大志,她的圆滑并不是奸诈算计一类的。同时宝钗扑蝶一回,也极为突出地彰显了宝钗在懂事、圆滑背后,作为一个十几岁的青春女子被压抑的纯真、率性的一面。若是没有扑蝶一回,薛宝钗的形象不会完整。在我看来,薛宝钗对于自己的婚事与家族利益,都是有所思量的,在心里也有些许的算计。前期薛宝钗在大观园里生活的时候,这种思量与算计应当是要少一些的,且并未有参与二玉之间感情的想法。这个时候的薛宝钗应当是相对快活的,对于林黛玉的感情也是真切的,不掺杂什么私心杂念的,从薛姨妈对于黛玉的悉心照顾也可知一二。但到了后期,薛家内乱,后续薛蟠又有了人命官司,薛宝钗的生活实是极不如意的。在这种情况下,薛宝钗对于自己的婚事也不得不多加思虑,因而便动了嫁与宝玉的念头。实则贾宝玉并非是薛宝钗中意的丈夫,宝钗此举实则是为了家族利益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婚姻。宝钗的这种选择,其实也符合她一直以来的性格。宝钗应当是极其现实的,她很会审时度势,这与她的家庭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宝钗的大度、懂事、圆滑实则是顺应当时社会的倾向而刻意养成与表现的,这背后的代价便是无尽的心酸委屈只能往肚里咽,维持一个宽容大度的当家主母的形象当真是极为不易。然而宝钗以自己的婚姻为代价为家族进行的最后一搏,却终究是以悲剧结尾,她倾尽心力也算不到家族兴衰的命脉,因而最终,宝钗终是走上了和李纨同样的道路,年纪轻轻就守寡,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孩子身上。而在那个年代,有无数的女子与薛宝钗一样,无可奈何地屈从于现实,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努力维持好自己端庄大方能容人的大家闺秀、新妇少奶奶的形象,实则背后藏了无尽的心酸与无奈。
林黛玉的悲剧是和薛宝钗截然相反的一条道路。和宝钗相比,林黛玉是更为理想主义的,她没有屈从于现实,而是反叛的、遵从自己内心感情的。也正是如此,林黛玉凡事都能通透,而唯有一个情字困扰终生,最终为情殉身,英年而逝。林黛玉应当是一个极为敏感多思的女子,这与她自小便寄人篱下,后父又亡故有关,她可以说是孑然一身,无依无靠,只能依附在外祖母家。试想在贾家这样一个富贵大族中,一个没有家族可以依靠的孤女,即便有贾老太太的喜爱,又如何能不受下人的轻视与敷衍?因而林黛玉言语的尖刻不饶人实际上也是她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她也只能在言语上让旁人畏惧了,毕竟本家无人可依,她自身的婚事尚要依靠贾府,即便旁人怠慢敷衍她也无可奈何,不过在言语上占得一二上风罢了,就如周瑞家的送宫花一回。林黛玉虽则言语尖刻不饶人,但她往往不会去考虑利益思索是非,她对人好是不拿架子直率表现的。且看香菱能够从身后偷偷拍黛玉吓唬她玩笑,便也可看出黛玉内心实不似言语上那般尖刻。也有人认为林黛玉只会写诗,不如宝钗会持家掌管中馈。然则从书中的一些细节中可以看到,黛玉也必然是懂得如何管家的。一则是府中需要人帮忙掌管时,王熙凤认为钗黛二人从能力上讲都是最合适的,只是一个身体不好,一个不愿沾染是非。二则是黛玉与宝玉算贾府中花销太大,久了必会入不敷出一段,也可见黛玉虽不表现出来,但实则也是懂得一些持家之道的。黛玉和宝钗是截然相反的,黛玉从不掩饰什么,喜恶都直接表达出来,她实际上是活得更为率性的。但这种率性却是当时大家族所不喜的,因而在那个时代,黛玉必然会走向悲剧,因为那个时代容不下她。而宝钗则是为了家族将自己的本性和喜恶都掩藏了起来,她以上流社会普遍认可的女子的要求去约束和表现自己,实际上宝钗活得是很累很克制的,只有在薛姨妈面前,宝钗才能卸下担子,表现出一些小女儿情态。因而钗黛二人实则也是惺惺相惜的,她们都互相羡慕着对方,也都能明白对方生活的不易。
薛宝琴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是极为特殊的。她不在十二钗之列,却才貌品性均不输钗黛,甚至要更胜一筹。在《红楼梦》这样一部几乎人人悲剧的故事中,薛宝琴确是极为美好和幸福的。这也让薛宝琴这个人物极为引人注目。薛宝琴真的可以说是一个完满的存在,除却父母亡故以外,她几乎没有什么缺陷之处。有容貌,有才情,有见识,亲兄长有志向有才学可以依靠,婚姻事也早已定下了门当户对的好人家,一到贾府便受到了所有人的喜欢。宝钗黛玉尚有性格上的缺陷,一个未免凉薄,一个或许尖刻,而宝琴却是美玉无瑕,无可挑剔。但也正如此,薛宝琴完美得仿佛没有人间气儿,当真像是画上下来的女子。在我看来,宝琴就像是钗黛优点的集合体,她的美好与幸运与钗黛的悲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宝琴和宝钗,二人的兄长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一个给妹妹极大的依靠,一个天天在外面惹事,还要妹妹给自己操心。宝琴的出现,让宝钗的苦楚更鲜明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宝钗的种种无奈与心酸在对比中揭露无疑,也是她悲剧结局的铺垫。而宝琴与黛玉,才情容貌不相上下,这在书中是极为少见的,宝琴的幸运也与黛玉的悲剧形成了对比。二人才貌如此相像,在家时也是父母疼爱的掌上明珠,若黛玉如宝琴一样跟从父母长大,又有个兄弟可以依靠,必然也会如宝琴一般事事无忧。可以说宝琴的存在,让大观园里众女子的悲剧更加鲜明。但若再细虑深思,薛宝琴这一人物或许也还有着更深的意味在其中。当年的贾府老太君是否也是如宝琴一般,在父母疼爱下长大,兄长又有出息,有家族作为支撑和依靠,婚姻圆满,儿孙承欢膝下,府内有泼天的富贵。然而最终,极盛转衰,贾家终是落没。宝琴是否也意味着如此,盛极必衰,宝琴此时是盛,日后未必不衰,贾家即是前车之鉴。
宝钗、黛玉、宝琴,三人皆是风华绝代,让人无限喜爱又无限感慨。一部《红楼梦》,写尽了多少这般女子的风采与悲哀。曹公文字虽尽,余韵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