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枕上泪还未干,是游子如小帆,在海上乘风破浪,还是会想念梦的港湾。”——题记
故乡的夜,是一张织满梦的网,是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星辰闪闪发光,熠熠生辉,我向着星辰奔跑,好像氤氲着馥郁的花香,好像有一阵阵悠扬清远的梦谣在耳边响起,时远时近。渐渐的星辰好像触手可及,镶在那用水泥铺成的故乡的路上。
故乡之黄昏,是一束坠满水珠的鲜花,一抹陈旧的晚霞,一片羞涩的云彩,一阵拂过十万八千里的清风,与苍穹融为一体,与水波荡漾不兴,化作转瞬即逝的流星。
每每回家乡,爷爷奶奶总是站在村口等我,他们脸上好像洋溢着阳光,荡漾着春风,伴着轻轻的笑靥。傍晚时分,无论男女老少,拿一个长椅,放在路上,摇着扇子,伴着打碎的夕阳,隐隐约约的月光,蝉与蟋蟀组成一支交响乐,为静谧的日暮泼洒了和谐的言语。我们聊着天,饮着清茶烈酒,品着人间百态。
野花交错铺在建筑上,氤氲着奇异的香,泼泼洒洒在小巷里蔓延,游向远方。霓虹的灯光在小巷里穿梭,忽明忽暗。盘踞于小巷的古树,昂首挺胸,依傍于池塘一角。星星点缀于天边,便成了天然的背景墙。 爷爷奶奶家的烟囱里冒出股股浓烟,随之而来的便是饭菜的香气,令人垂涎三尺。火光在火炉中劈里啪啦地作响,火星迸溅四射。饭菜上的油光,在白炽灯的照耀下,亮晶晶中透着饭菜光鲜的色彩。爷爷奶奶看我垂涎三尺,笑盈盈地摸着我的头:“别心急,马上就要上饭桌啦!”
还记得小的时候,吃完晚饭便与家乡的同伴们玩耍,在路边里烤鱼。因为家里管得比较严,每一次我都是最后才到目的地。我们用简单的钢铁做成架子,用奶粉罐代替大锅,带来了各式各样的佐料,五香粉、孜然粉、辣椒粉应有尽有。朋友们眼神中都闪烁着异样的光彩,在阳光的照耀下,脸上有斑驳的光点,四处晃动。在悠闲舒适的环境下,我们开始烤鱼了,用大抓夹把鱼放进奶粉罐里,倒一点点水,架起架子,让柴火肆意地燃烧,让红彤彤的火光烤打着奶粉罐。不一会儿就做好了,大家虽然都满头大汗,却也迫不及待地夹起了鱼。在风的助威下, 在杂草晃动下,在花香流溢下,朋友们的眼里坠满了星辰。
不仅是我,华夏儿女总是依赖着故乡,故乡总是令人神往,小到个人,大到祖国。
在海峡的另一头,也有无数同胞想念着故乡。是的,就是台湾。在解放战争之后,蒋介石退居台湾,不顾两岸同胞的期望,让台湾无法回归祖国的怀抱。于是这就成了两岸之间的乡愁,既是大陆的愁,也是台湾同胞们的愁,但随着三不政策的调整,确立的九二共识,也让台湾同胞们可以与大陆有了密切的联系。是啊,“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故乡总是艳丽,花瓣如樱唇,绿叶如秀发, 总是怀抱着温柔。故乡是四海为家的风,荡进我的心海,又漾出我的心田。故乡又是海,迷离着双眼,灌醉着心。故乡总是眼含笑意,诉说着风土人情,涵盖着风光无限好,就像是我深爱着家乡,台湾也深爱着大陆。
窗棂倾泻月光,日日岁岁年年,花前月下,小树羞了枝丫,散着晶莹剔透露珠的花,蓦然回首,氤氲着幽香的气氛,烟波雾霭与晚霞,梦里是我们的芳华,风不浮夸,思念如繁花,小到绿叶,大到故乡,又让我流连在故乡无法忘返,也让台湾与祖国的血脉紧紧相连。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爷爷奶奶在那头。”可,距离从来不是问题,乡愁让我梦回故乡,让台湾梦回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