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眼为心,皆是赤诚

五年级 议论文 845字
2022-06-29 08:11:02

说到对真理的追寻,想必大家都听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警句,然而有的人却为了找寻真理,曾弄瞎自己的双眼,以使感性的目光不致蒙蔽他理智的敏锐。到底是调动感官,还是用内心去感悟?这两者之间是完全矛盾的吗?有什么内在的关联?甚至会有相同之处?

苏轼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他要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一切用肉眼可以清楚观察到的事物。德谟克利特说:“弄瞎双眼是为了看得更清楚。”他要让理智发挥作用,用内心去体悟,以看清宇宙运行的本质,深入那个微妙而神奇,却用肉眼无法看到的世界。这时候,就要避免事物外表所带来的干扰。可见,这两种方式所针对的对象是不一样的。世间存在可见和不可见的事物,在探求世间真理的过程中这两种方式都必不可少。

你是否注意到,德谟克利特说得是为了看得“更”清楚,也就是说他已经看到过了。如德谟克利特自己所说:“在我同辈的人当中,我漫游了地球的绝大部分,我探索了最遥远的东西;在我同辈的人当中,我看见了最多的十地和国家,我听见了最多的有学问的人的演讲;在我同辈的人当中,勾画几何图形并加以证明,没有人能超得过我,就是为埃及所丈量土地的人也未必能超得过我……”在弄瞎双眼之前,他游历地球各处,深入的钻研学问,整个世界都是他的书籍,他的老师,他已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用眼和用心,就像是寻求真理路上的入门级和进阶版,人们往往需要先通过入门级知晓事物的存在,了解其外在的形态特征,再到进阶版去摸索事物的本质,或是精神品质等。

用眼睛观察,耳朵听闻,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但所见之处,所听之言,亦真亦假。如同洞穴内被束缚住的囚徒,一辈子只能看到眼前的假象;苏菲和艾伯特或许只存在于艾勃特少校的意识里;楚门从小到大的一切生活经历,竟都是被人操控好的肥皂剧,说不定克里斯托弗之上仍有导演。人类认识世间是通过媒介与感官,但是谁也无法保证媒介与感观的可靠性。所以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只依靠感官来获取信息。

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不变的是那颗追寻真理的赤诚之心。

倘若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所崇尚的信仰是荒谬的,之前一切的认知都是错误的,生活的世界全是假象,是虚拟的……你是愿意留在舒适区,还是想尽办法,不顾一切的冲出去,去寻求真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