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予安
期盼后代少走布满荆棘的弯路,希望后代以自己为戒、少犯错误。出于种种原因,长者总以“这都是为你好”为理由,在各方面为后代提供忠告。但朗根尼西曾言,“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可见“试错”的过程也属于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诚然,对于部分人来说,得到关心、获得长者的忠告就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偶尔亦可由此找到通往成功的捷径。许多人依照前辈的劝告前行,走被规划好的道路,不曾踏错一步,最终亦到达了英达的终点。此时不免有人笑言:既然可以依靠忠言顺利成功,还偏要自己去犯错,难道不愚蠢吗。
实际上,“自己去犯错”并非是愚蠢的表现,反倒能够加深对错误的记忆与对技能的化用能力。仅凭长者的忠言,是无法拥有更深刻的记忆的,只有当自己遭受过错误与失败的打击,才能开辟出合适自己的道路。例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我国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便一味地引起先进技术的装备,最终失败。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吸取洋务运动的教训,在学习的同时注重模仿制造,自我提升,国防科技现代化技术大大加深。
并且,试错是在摸索中前进的过程。“光是自己看水,是不能过海的”,倘若自身缺乏经验,而仅靠他人建议做出决定,在重大事项上便易“一失足成千古恨”。成功承受错误的打击,意味能够清楚最终结果为何不尽人意,从而汲取经验。当明白这一类型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时,在遇到其他问题时便亦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此时犯过的错误便如点点微光汇聚在一起,使人回头可见脚印,向前可见繁星。古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正是这个道理。就像一名水手,倘若航行途中一帆风顺,遇到大风大浪时又该如何应对。
因此,忠告是清风蝴蝶,而实践才是成功的根基,依赖忠告的人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伸长脖子吮吸有机物,若少了忠告这一大棚,独自置身于风雨之中,便只能哀嚎着看着自己的成功付诸东流。人们期盼有一条平坦近路,但其实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风吹雨打,没有接受自身犯下的错误,成功便只是一具空壳,经受不了冲击。
所以,因犯错而留的伤疤是成长之路上的勋章,亦是成功后自身的盔甲。犯错不一定可以成就人才,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每一条踏过的荆棘,对未来的自己都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