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谅成为亮丽风景

五年级 议论文 582字
2022-02-26 07:40:18

现年76岁的刘增盛老人,因怕给其他乘客增加负担,将“勿需让座”的LED小牌挂在腰间。“满头银丝如雪,身姿笔挺如松”的刘老让体谅成为独好一方的风景,其事迹一经曝光,便引发了全民的关注与点赞。

随着地铁落户越来越多的城市,“让座风波”时有发生。老年人高举着“尊老敬老”的大旗,痛斥现代年轻人自私自利,看见老人不是别过头去,就是假装睡觉。年轻人委屈着“迫不得已”的苦脸,大呼自己被“996″折磨得身心俱疲,对于让座,不是自己不愿意,而是身体不允许。面对同样“于理有据,于德无伤”的双方,争锋相对诚不可取,忍气吞声亦非良方,惟有如刘老那般,将“相互体谅”放在行事原则的第一行,才能显个人品格,扬中华美德,树社会新风。

古时候,体谅是鲍叔牙对私谋红利的管仲的理解,是蔺相如对宣扬恶言的廉颇的宽厚,是王安石对政见不合的苏轼的敬重。现如今,在乘坐高铁的现实语境下,体谅是“大爷您坐我座吧,下一站就到了嘞!“体谅是“你们年轻人上班多辛苦,我站得住!”体谅是“能让座的当仁不让,不能让的绝不勉强。“体谅是根植于内心的善良,是外化于行动的高尚,是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的不二良方。

印度圣雄甘地曾言:“凡事都应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这是达到谅解的最有效的办法。“是的,夏日已至,人们不免肝精火旺,面对可能发生的冲突,我们需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用谅解抵制误解,增进理解。用谅解增加发展的正能量,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我们肯定刘老,不是想让老人通通“挂牌出行,勿需让座”,也不是想让年轻人全部“瘫坐有理,无须让座,“而是呼吁大家齐心协力,让体谅成为夏日最亮丽的风景,让你我成为旅途最温暖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