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化

五年级 议论文 793字
2022-01-13 09:18:14

纵观其长寿历史,华夏文化葳蕤蓬勃,历久弥新,其不息的种子已然传播千秋万代。有如泰戈尔点起启:"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在内部,只需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伫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吾侪当借时代新壤,赓续华夏文明古种。

传统文化不应该束之高阁,而应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大街上衣裾纷飞的汉服,到直播间里的丝竹之声 ,再到电竞手游里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传统文化并非面容严肃的老学究,他也可以春风满面,平易近人;传统文化并非是躺在博物馆冰冷冷的青书史册或珍贵文物,他也可以辞楼下殿,萦绕在每个百姓的心房。

当国学经典朗朗上口,我们仿佛回到兵燹未绝的战国年代,看那烽火狼烟,听那战马嘶鸣;当锅碗瓢盆叮当作响时,我们仿佛遇见青宣白瓷的素质淡雅,看见一个个匠人静默在历史深处,守护在熹微的灯火旁;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着我汉时袍,我们仿佛看到丝绸之路在黄沙中绵延万里,听到了阳关古道上那亘古的驼铃……

传承传统文化,更应擎创新之火炬,浚创新之活泉。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唯有对传统文化进行革新,与时代相熔铸,才能始终葆有长久的生命力。那是故宫的"掌门人"单霁翔,将古典之美与现代潮流相融合,故宫文创产品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成为大家的心头好,励志将壮美的紫禁城交给下一个600年。那是自称"昆曲义工"的白先勇先生,扶植青春版《牡丹亭》,让创新驱动古韵流芳,掀起了大范围的"昆曲热";那是建档"数据敦煌"的"敦煌女儿"樊锦诗,一眼钟情于琳琅满目的佛国壁画,于是将最美的青春芳华定格在西北淳朴的黄沙中……当文化呈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态势,必少不了创新这"沧江一片好烟月"。

力行当下,且蘸文化之翰墨,绘兴国之愿景。是以《易经》有云:"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当时代泥沙俱下,传统文化却面对世俗蜂拥而至的解构与侵袭,文明之火在新时代的风雨中日益熹微。观古今,是一砖一瓦构起长城万里,是一腔一调搭起戏台喑哑,是一平一仄书写文化繁华,吾辈驻足于崭新的历史交汇点,理应助力文明菁华之传承。西南联大学子"中业行,需人杰"的校歌似乎犹在耳畔萦绕,唯有坚守这不绝的华夏文脉,传承文明之薪火,才能真正获得文化自信,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