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忧”与“乐”,大抵总是相交相织。世人的“忧之”与“乐之”,却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令人动容。
自古以来,“先天下之忧而忧”便是深凿在中华民族血骨中的立身之念。世间之事,起起伏伏,尘埃未定。大男子汉的铮铮誓言无一不在陈述着满腔报国热血,却也写满了忧心忡忡。战国屈子,忧国而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终是为那汨罗江的波涛融尽了最后一声叹息。西汉贾谊,书下《过秦论》《治安策》成为朝朝代代帝王圭臬,终而自责忧死。南宋稼轩,抚剑而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拳拳之心,至死不变。古时的家国之心,是熔铸在君子人格之中的,国家有而幸之。
有的国家并没有那么幸运,正如《孟子》所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忧国“之心或许不能让一个国家千秋万代,繁荣灼灼;但倘若没有”忧国“之心,国家便离破亡不远了,彼时何况个人、小家之乐?同样,若单有“忧国”之心,没有“忧国”之策,那也无济于事,反而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嫌疑了。
在旧中国,国家的繁荣衰败;民族的富强落后,更是一场步步为营的争夺战。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老一辈革命家以不屈的奋斗精神,燃烧中原爱国情怀;用革命的臂膀和革命才能,带领许多“忧国而后乐”的觉醒者,取得战争胜利,实现民族解放的梦想。倘若没有民族自由,何来个人自由?倘若没有国家站起来了,何来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站起来了?
在当代,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要靠的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力量。 “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作为当代学生,应当具备以国家为己任的坚定信念,修身,笃志,为之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