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是一缕袅袅的烟,乡情是一支青青的笛。诉不尽的牵挂,道不尽的思念,都只为乡情而生。
——题记
记忆的车轮匆匆行驶,在我的脸上轧出两道泥泞的泪痕。黄昏时炊烟里夹杂的香味,情思缠绕,难忘那景、那人、那情。
岁月的钟摆在心里叩出响亮的回音,想起那时小小的我和我的小小世界。
枕着院子里大榆树的脚,从中午就开始想,奶奶晚上会做什么好吃的?想着想着就睡着了,嘴角流出口水。奶奶忙碌之余,在一旁偷笑,从此我便有了“馋猫儿”的“美名”。这“美名”伴随着我,在记忆中留下一段故事。
时间总是拖沓着步伐,好不容易挨到太阳下山,我的嗅觉牢牢地拽住那香甜的味道,不自觉地走到了灶旁。奶奶挽起袖子,抹了一把脸上的汗,开始在刚冒火星的炉子里添柴。炉火烧得旺旺的,映红了我的脸,奶奶的汗水也闪着晶莹的光。
木柴在火里舞动着耀眼的火苗,发出噼啪噼啪的悦耳的声音。锅盖不安地跳动着,奶奶则像是这场演出的指挥家,神圣而伟大。我在一旁呆呆地站着,看得入迷。
“开饭喽——”奶奶端着盘子走过来,我好奇地探着头看。奶奶笑着拍拍我的小脑瓜:“不急,全是你的。”我尽力使自己不显得那么兴奋,可那炊烟里的香味却时时刻刻拨弄着我的神经。于是,我又忍不住开始了一场美食狂欢。
月色融融,奶奶在院子里支起桌子,轻轻哼唱起一支熟悉的童谣。我踮起小脚尖,费力地眺望幸福的星光。
奶奶轻松地将我抱起,放在桌前的凳子上。心想事成!我小小的双臂搂起盘子,脸也埋进了盘子里。腊肉、土豆和嫩玉米炖在一起的那种浓浓的香味,再也跑不掉喽。我憨憨地笑着,抬起头,用沾着油渍的脸望向奶奶,她只是心满意足地笑着……
吃饱以后,我呷着嘴,伏着奶奶的肩,数奶奶的白发,一根、二根、三根……
不知怎的,竟渐渐数不清了;不知怎的,我渐渐长高了,而奶奶的背却渐渐弯了;不知怎的,奶奶再也背不动我了……
时间的沙漏不知疲倦,我却离故乡的航线越来越远。每当炊烟升起的时候,我的心苍茫而遥远,而有了它的牵绊,走多远我都不会迷路。
饥肠辘辘的心,因为有那温暖的炊烟在,永远饱满。炊烟的温暖如初,我的情思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