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曲《临江仙》或许让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随着历史的车轮挥之而去,但是负载着的中华民族的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随着辘辘的声响一去而不复返呢?
传统节日,它是民族之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到如今,扭曲了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似乎失去了特有的韵味。社会在快速的节奏下,忙碌的各个背影后,又有多少人记得那些节日中的文化气息和内涵呢?随着西方万圣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入,传统节日被淡化了,成了一些人心目中可有可无的平凡的一日。大韩民国在联合国申遗成功,端午节成了韩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焦急了,我们恼怒了,竟然岂有此理,无视先宗,做出大逆不道之事。“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的端午节,又有多少人会包粽子,饮雄黄酒,在屋前挂艾草、菖蒲呢?又有多少孩童记起和懂得我们的屈大夫的爱国情怀。郢都一破,命洒大河。曾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中秋节,又有多少人会在团聚在一起赏月,品尝月饼,饮桂花酒呢?曾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又有多少人会去传承,都寄寓在所谓希望与祝福的“压岁钱”,使人充满铜臭味,越来越多的人在说过年没有了年味,一些国人好像没有了寄托,成了时间背后的一个个无魂的躯壳。真的希望在端午节的时候,我再一次聆听屈子的心声,感受“”虽九死而又未悔”的坚定与执着。传承古老的习俗,真的希望中秋佳节,家人团聚,佳人共赏一轮圆月,品尝月饼,体味浓浓的亲情。真的希望过年的时候,铜鼓敲起来,舞龙跳起来,人们动起来真正感受除旧迎新的喜悦......曾经的曾经有太多美好的回忆,现在恐怕早已将它们抛到九霄云外了吧?
有人总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的戏曲哪去了?我们的时间真的都去哪了?传统的 “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在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家喻户晓,早就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人们在扭东北秧歌时,一些年轻人不以为荣,反以为耻,在西方传入的街舞,鬼步舞却被他们极力追捧。而如今中国的一些民间戏曲,音乐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在有些角落,看到几个长者穿着古装,打扮着浓妆,放声歌喉,口吐着琼腔,我心中有着一丝的欣慰,这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汉字,一笔一划都凝聚着先人们的心血,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每一个汉字都是由偏旁和笔画来组成,各种笔画在一个平面里多向展开,构造复杂多变。它的美美在音韵,美在形态,美在灵性。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正在退化,在没有键盘输入的时代,用笔写字可以强化人的记忆,而如今的键盘输入让人们可以在多个候选的编码中选择所需要的字,这样就导致出现了许多“提笔忘字“的情况。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优秀的中华文化被我们淡忘。现在留下的只有被物质所填满了的人们。多数人都不去重视汉字的书写,渐渐迷失了自己,丢弃了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认识不到它的重要性。中华汉字,在历史的流变中不断发展革新,它凝结着先人智慧的结晶,一个“人”字透过它的一撇一捺,在笔画之间感受到的,不仅是汉字之美,更是它传达给我们的中国精神和做人风骨。
时代的车轮伴着巨响轰隆而行,身边的风景似飘去的野姜花,旧的离开,新的绽放。中国文化深邃而精深,源远而流长,每一个传统文化都是在千年百年里长期积淀和凝聚之后而成的,它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只有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才能为民族的美好未来奠定坚实基础。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将传统文化从悬崖边拉回并重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