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看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题记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端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2000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我的家乡也一样。
早上起来我大声对父母们喊:“端午节快乐!”妈妈却批评我说:“”端午节不能说快乐,得说安康。
听老人们说这一天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27年,最于楚襄王九年。当日屈原投江,全村老百姓都划船扔米看屈原在哪,后来发现你都被鱼给吃了。于是就用伟业把你给包起来,粽子就出现了。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园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暗投明。奔向吴国,五发出无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秩序挖墓鞭尸300,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此后夫差代为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他。夫差不听,现在吴国大宰越国奴隶。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金枝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另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果里,于5月5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记忆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17天。在5月5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佛之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莫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他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寻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挂艾草菖蒲。是因为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形成人形称艾人。玄之佩戴以辟邪驱瘴。
端午节这一天我很快乐,但是我终于明白了他的意义,所以只能说安康……
端午的味道那是一种种传统的习俗,是那忠心报国是那家家户户团圆,弘扬了端午的主旋律。——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