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节课,有意思、难忘记。

五年级 叙事 793字
2020-05-26 13:01:44

上课了,语文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提出三个问题——

①院子里有一匹马,马头朝东站着,请问:把它左转270度后,它的尾巴指向哪个方向?

②玻璃瓶里装着果汁,瓶口塞着软木塞,既不准打碎瓶子、弄坏软木塞,又不准拔出软木塞,怎样才能喝到瓶里的果汁?

③一只网球,让它滚一小段距离后完全停止,然后自动朝相反的方向滚动,既不允许将网球反弹回来,又不允许用任何东西打击它,更不允许用任何东西把球系住,怎样才能做到?

教室里瞬间就像开了锅:有同桌相互争论的,有独自比划的,有前后桌一边争论一边比划的。

待争论声小了,老师微笑着问:“有答案了?”刘畅说:“我回答第一题,答案是‘向下’,马尾巴原本就是垂向下方的,转多少度也是‘向下’。”

“第三题的答案是把网球放在一块板上,先将板向左倾,再向右倾,就这样……”蔡保国一边回答一边拿一本书演示着。

“第二题,”老师提高声音问,“第二题呢?”

一阵沉默之后,号称“闷葫芦”的李笑天站起来:“把木塞…….推……推进去。”

同学们先是哄堂大笑,但马上又报以热烈的掌声。

老师示意大家安静:“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意思?问题有意思,答案有意思,寻求答案的过程和方法更有意思。”

见大家点头称是,老师接着说:“这个测试告诉我们,当借助一般的思维方式很难找到问题答案的时候、只要打破思维定势,就会有精彩答案出现……回答问题是这样,作文体现立意时也是如此,只要打破思维定势,取材范围就会变宽,立意角度就会变多。”

教室里再一次开了锅。

“老师说得对!打破思维定势,工厂车间、田间地头、餐桌边、大树下、列车上……也都成了‘课堂”。”

“对,打破思维定势,诸葛亮的‘智’、关羽的‘忠’、武松的‘义……也都可以重新认识了。”

“打破思维定势,‘早晨’不再美好,也不再充满期待,因为学生新一轮沉重负担又开始了,留守儿童的团聚梦破裂了。”

最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规矩”二字:“这是本次作文训练的标题……请大家马上启动和运行新的思维模式吧!”

那节课,有意思、难忘记。

教师点评:在这篇记叙文中,小作者对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做了精彩的课堂实录。独特的选材令文章增色不少,小作者的叙述更是锦上添花,可取之处很多。首先,开门见山交待背景,很快入题。其次,以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录经过,叙述有序。再次,在记录时,作者对内容的安排非常得当:对重点内容准确抓取并加以详述,例如记录同学的回答、老师的讲解和大家的收获时,都记录了最重要最恰当的话语;对该省略的内容则一笔带过,毫不拖泥带水,例如课堂上大家讨论的场景。最后,巧借老师和同学之口传达立意,既明确,又自然。这样的叙述利落流畅,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也有利于主题和立意的传达,文章的独特与深意都有了很好的呈现。在我们的创作中,好的取材固然重要,但是真正去展现取材的“好”,还需出色的叙述、合理的安排和精妙的文字,这篇文章就是极佳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