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中药香,微带点点苦涩,却并不刺鼻,那是一股让人神清气爽的味道。细细一闻,哦,那是家家户户煮艾叶时飘出的香气,丝丝缕缕,轻轻勾起记忆深处那股淡淡艾香,让我烦躁和疲惫的心情渐渐平静,在难得的宁静之中,思绪随艾香渐渐飘向远方。
空闲之余,便想去山间转转。独自沿着山间小路行走,看见路边艾草应运而生,临风而长,一丛丛、一簇簇,生机盎然、馨香扑鼻。每年艾草都如此长势喜人、蔚然成风,奶奶便采来艾叶为嘴馋的我做上美味的艾叶粑。凉风习习,艾香扑面而来,令我想起刚出蒸笼热气萦绕、温润如玉的艾叶糊粑,不禁陷入那清甜的回忆之中。
每逢端午,奶奶无论再忙也会空下手头的功夫,提着竹篮到菜园边、田埂上或草垛旁,摘上一篮子的艾叶,然后背来一捆稻草烧成灰,准备做艾叶粑儿。每每这时,我便搬来小板凳坐在边上看着那艾草在奶奶粗糙却又十分灵巧的手中变成一个个软糯的艾叶粑。只见奶奶把稻草灰放在开水里过滤,把过滤后的稻草灰水倒进大铁锅里,再次烧开后把洗干净的艾叶倒进锅里,翻转几次后,见奶奶用锅铲捞上一两片艾叶用手指捏捏,奶奶总慈祥地笑着说当手指能把艾叶捏碎就恰好了,懵懂的我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这时,奶奶用滤罩把艾叶捞出来漂在准备好的清水里,这时的艾叶更绿了,绿得逼你的眼,漂在水中如无瑕的翡翠一般。看奶奶用手捞起艾叶,搓了漂,漂了搓,反复搓漂几遍后再把艾叶上的水拧干放在砧板上剁碎,并在上面撒上稍许盐拌均匀后备用。
糊粉是现成磨好的米粉,但包糙粑的馅可是一道复杂的工序,看奶奶把自己种的花生剥去硬壳,用文火焙炒后在石臼里捣成粉,然后在香喷喷的花生粉上拌上白砂糖、白芝麻和新鲜的膏油。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就是揉糍团、包糍粑了。待包好了一糍篮子后,就放到大铁锅里去蒸,十多分钟后出锅。
刚刚出锅的艾叶粑儿如乒乓球那么大小,晶莹剔透、葱绿如玉,清香诱人,小小的我总是在艾叶粑儿刚出炉时就迫不及待地抓上一个塞在嘴里,尽管烫得龇牙咧嘴,也满心欢喜。咬一口,香甜可口的馅黏黏糊糊随着牙缝溢出嘴角,几番回味后,咽进肚子。良久,仍然余味无穷,口齿留香。
今天,艾叶飘香,手捧温润如玉的艾叶糊粑,品一缕馨香道万千柔情。艾叶糊粑早已融入到了我的血液里,成为了我心目中熟悉而温馨的家乡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