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晚亭拾级而上,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如织,熙熙攘攘。不多久,那闪着金光的屋顶映入眼帘,那就是麓山寺。
漫步于缀有青苔的石板小路,远远瞧见一些穿着各色僧袍的僧人,穿梭于行人之间,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透过轻薄的外衣,隐约看见了扎紧的灰色裤脚,朴素自然而不失整洁。大门上的浮雕在岁月侵蚀下留下斑驳的色彩,游人们穿着鲜艳的衣服,历史与现代的碰撞,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熠熠生辉,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跨进大门,便看见了许多兴奋的孩子,围在两个龟池旁,久久不愿离去。两旁的树木给人们抛下了绿荫,伴着清风,让人的心情更加平静。围墙有着稀稀疏疏的脚印,沾着淡淡的绿苔,轻轻一抹,露出了斑白的墙,仿佛在与千年前的人物对话,这里发生了什么,是谁,无从考究,漫漫历史长河里,此刻我们能做的,也只有沉思而已。
缕缕阳光拥抱着那些金色琉璃瓦,淡金色的小点在上面铺撒开来,闪着一如往日的光辉。房脊上的龙头似乎在眺望苍穹,眼睛闪着翠绿的釉色,空砖上的小人形态各异,给肃静的屋顶带来一丝生机。飞天在房梁上奏着乐曲,在美丽的云朵中出没。大雄宝殿里佛祖微微地笑着,仿佛早已看破了红尘,等待着虔诚的信徒前来朝拜。下方摆供品,烛光摇曳,香气氤氲。两边黄色经幡上绣着经文和荷花,好一派庄严的气象。殿后有一个小许愿池,石做的乌龟上散落着几枚生锈的硬币,金鱼在水中自由地往来。像这样的大殿还有几座,在寺的中间排成了一条直线,十分有趣。
我慢慢地走上石阶,领略高处的风景,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与远处红色的枫叶相呼应,这时我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隔膜模糊了,开始互相渗透。再往上走就是观音殿了,它不像下方大殿那么金碧辉煌,相反,它的配色是黑白,正如观音本人一样淡雅,简朴,彰显着自然的本色。殿前有两棵罗汉松:一棵一千五百年,另一棵五百年,经历了风风雨雨,枝干上长满了青苔,老干虬枝却不乏生机,那些布满深沟的枝条上长着嫩绿的树叶,好似一朵朵小花在风中开放。游人们忘我地拍着照片,是啊,此时此景若不留下靓影,那也算是一种遗憾。
走出麓山寺,又汇入人流,又挤进地铁。穿梭于都市与山林之间,徘徊于喧嚣与宁静之间,沉醉于过往与现实之间,那些繁重的课业,那些压抑的瞬间,都在这屹立千年的古刹面前烟消云散。我想,每个人都有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多出去走走,我们更容易找回自己。
教师点评:这是一篇在布局谋篇上表现出色的写景文章。出色的表现一方面得益于叙述中随时可见的“顺序”:游览顺序为行文顺序,整篇文章便在脚步、视野的移动变换之间有序展开,文章所介绍与描述的景物便也依次且不疾不徐、清晰完整、详尽全面地得到了展现;细节部分则运用空间顺序,由远至近或由上至下,井然而连贯,不疏漏也不错过任一一处细节。另一方面则由于对详略安排的注重:选取大雄宝殿为着重描述和介绍的景物,不吝投注笔墨;描述拾级而上看到的风景与刚入寺院、跨进大门看到的景象则略做“量”的减少,但也有景物聚焦点的明确。重与轻、详与略的区分让文章重点得到突出,景物亮点得到展现,形成动势,引人入胜。说到底,布局谋篇的完善源于有取舍、有斟酌,源于用心。除此之外,文中随着景物而不断出现的联想与在游览之后的感悟心得为文章糅入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度,同样也为文章增色不少。文章可借鉴、可值得研究和肯定之处众多,不失为一篇出色的写景文章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