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 叙事 1430字
2022-04-14 12:52:43

清晨时分,雾气将散,花蕊里淌着一夜浸润的余露,带着些许泥土气的微风缓缓地拂过檀木桌上的那一方宣纸和显得古朴老旧的石砚。

毛笔字,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的书写法度;毛毡铺垫,洗好毛笔,研开水墨,雪白的宣纸均匀地铺在檀木桌上,用石砚压住一角以防被风吹起。五指抓笔,运力于臂;笔划就粗,笔提而细,沾着或浓或淡的墨的毛笔在纸上尽情挥洒,时而轻划,留下流星般的尾缀,时而重撇,造就百花般的壮丽。毛笔字,有的丰厚雍容,有的紧密峻峭,这既是文人墨客对字形字态的追求,亦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无所不有,包容万千。

毛笔字相传起源于先秦时期,为秦国大将蒙恬所创。蒙恬奉命攻打河西之地,军情紧急,战报来往十分频繁,当时没有毛笔,只能在竹简上用刻刀一笔一划的刻篆,又费时又费力,蒙恬就想啊,能不能找一种更简单的法子把字给写在竹简上。有一天,他外出打猎,看到受伤的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的血痕,猛的一下灵光乍现,就剪下兔尾巴插在竹筒里,果不其然,当蒙恬用到这种“够快,够好,够方便”的笔时,赞不绝口。自此,写字方便,做工精巧的毛笔便流传了下来,丰神俊秀,轻快灵敏的毛笔字也就由此而生了。往后,蔡伦改进造纸术,汉代石砚出现,小篆大篆行书草书时时变换,可只有毛笔字,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恒久不变,始终如一。

铺纸,置砚,倒墨,磨墨,洗笔,蘸墨,落笔。蘸开了墨的笔在纸上长长一划,迅疾如游龙,飘逸似蝴蝶,忽而在未尾处似有似无的悄然一勾,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紧接着笔锋下沉,像是负着千钧之石,稳定而沉重的一撇。收笔,写下的是一个“人”字,铺垫的宣纸与墨色的字迹好像冬日里皑皑白雪间的墨色梅花,纯洁无瑕。看着眼前的字迹,看着那古朴的石砚,它们仿佛触动了我记忆的麻经,眼前浮现出儿时那身着青袍粗布的身影。

宛转的笔尖在纸上流连,研开的墨里是日复一日的练习与端庄大方的字迹。(点题)

爷爷是个老书生,胸中满腹经纶,常穿着一身粗布青袍,带着把羽扇穿梭在书店茶馆里。七岁那年,爷爷开始教我写毛笔字。学字之初,很不用心,坐着像是躺着,用笔像是抓筷子,把字写得歪歪扭扭,像是泥鳅爬一样,还嚷嚷着说爷爷教的不对,自己才写不好。爷爷听了,笑了笑,什么都没说,猛的一下一只手把我推正,另一只手握住我的手,一撒一捺,写下了个“人”字,说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完善的准备,更没有寒暑之功,怎能写好字,做好人!”从今以后,儿时的记忆便大多是在爷爷监督下端坐练字了,几载寒暑之功,笔下的字也真变得端庄大方了。

宛转的笔尖在纸上流连,铺开的纸上是静心养性的修心与处变不惊的心态。

“唉”刚比完赛的我拖着疲惫的身躯无力地走进院子,爷爷一见,仿佛便明白了我的心思。仍是一个“人”字。“何为练字,不只是追求字形字态,更是修心。字有“三要”“尖,遇事不惧,做事要怀着一股冲劲。”爷爷不紧不慢地说道“齐,心口一致,说的事要做到“爷爷一本正经地说道“圆,过刚则易折,遇事不能一味蛮干,要学会方法!”爷爷平平淡淡地说道。

宛转的笔尖在纸上流连,洗好的笔上是由心而发的感悟与触碰历史的瞬间。

观看爷爷的书法,眼前仿佛浮现出动态的画面~安逸的生活被战火打破,枪炮似乎要将

天空撕裂,无数家庭流离失所;战火停熄,正因经历过,所以更懂得珍惜。临摹兰亭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暮春之际,会稽山前,我仿佛与王羲之斗酒作诗,笑谈古今,观天地之辽阔,赏人间之红尘。仿写”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又仿佛与王维独坐深林,与明月为伴,与诗歌为友的清幽,其间,没有繁言琐节的世俗,也没有扭捏造作的情态,有的,只是一杯清茶,一碗浊酒,一份相知相属的悠然自得罢了。

儿时的院子里,荡漾着爷爷爽朗的笑声。

静凝着青翠的山峦与平静的小湖所凑成的风景画卷,我想“毛笔字的魅力既是字形的美丽,又是对心性的磨炼,更是与古今文人心灵相通的门户,而对于我,最重要的,它是爷爷对我深沉的爱,和与我共同拥有的宝贵回忆。”

墨色荡漾在石砚里,雪白的宣纸再次为微风吹起,提起毛笔,撇捺成人,感悟心灵,再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