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天门。天门春节有个习俗,就是年夜饭一定要做糊筒蒿。
糊筒蒿别名蒸菜,寓意日子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相传,居住在江汉平原的农民们在那灾荒不断、战乱频发的情况下,为了填饱肚子,只好把一点点谷物磨成粉,弄点野菜拌成菜糊来充饥;后来,又用蒸笼或甑蒸熟拌有谷物粉和佐料的野菜(地火米菜之类)或自种的菜(茼蒿、白菜、萝卜等),随着味道的不断改善,竟成了春节里最重要的一道菜。糊筒蒿做法简单,一学就会。大年三十的早上,爷爷早早地准备好糊筒、小米粉、五花肉等做糊筒蒿的食材,并把茼蒿切碎,洗净,沥干。妈妈把五花肉切成片状。接着,将切成片的五花网拌上盐和酱油,同时加一点生姜拌匀放一边备用。我对爷爷说:“能不能给我分配点活儿?”爷爷冲我“嘿嘿”一笑,说:“小子,不会让你闲着,等着啊。”下午三点刚过,爷爷开始淘米,淘洗完后把米放到木制蒸笼里,对我说:“小子,架起大火。”我疑惑地对爷爷说:“怎么不放蒸菜?”爷爷一拍额头,笑着说:“看我忙得,把最重要的事都给忘了。”妈妈在一旁赶紧把沥干的蒸菜裹上小米粉。蒸菜裹上小米粉,星星点点,像冬天的早上打过霜似的。爷爷把裹好的蒸菜撒在米粒上面,爸爸对我解释说:“蒸菜撒在米粒上要尽量松软,以便热气能上蒸。”我点点头,连忙把木材放到灶里,然后点燃。不一会儿便火光熊熊,我的心情也像这火光一样,变得炽烈,热切地期待着糊筒蒿快快做熟。大约一炷香的工夫,蒸笼盖便溢出热气,一股清香扑面而来。我深深地吸一口气,闭上眼睛,沉醉在这馥郁的香气中。我睁开眼睛,急切地对爷爷说:“爷爷,熟了吧?”在一旁的妈妈拍拍我的肩膀说:“小馋猫,别急,再等等。”约摸一支烟的工夫,爷爷突然说:“好了!”他随即揭开蒸笼盖,一股热气涌出来,将爷爷整个人都笼罩住,我的心似乎随着这股热气“腾”地从身体里跳出来,兴奋地叫道:“熟了,熟了!”爸爸、妈妈 、爷爷都向蒸笼围拢过来,只见蒸笼里的茼蒿已变成了软泥状,我的心也为之变得柔软。妈妈用筷子挑起一团送到我嘴里,咸淡适中,粘腻爽口。我忍不住叫道:“哇,真好吃!”
此时,屋外响起了鞭炮声,年夜饭在大家的企盼中终于来到。我们把做好的蒸菜用大碗盛起来放在餐桌中央。大家你一口我一口津津有味地吃着,边吃边端起酒杯祝福,祝福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
一碗糊茼蒿,一个久远的风俗,传承着我们美好的生活和其乐融融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