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节在不知不觉中就要完美谢幕了,燎疳节则不期而至。
文史记载,“燎疳”习俗早在清代就有文字记载,西北各地地方志都有记载。
燎疳,别称跳干人,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春节节庆习俗,时间是农历正月二十三,在陕西关中和陕北洛川一带则是每年正月的月末。民国《洛川县志》云:正月月尽之日,备麻子、麦、豆等,先入水泡湿,后置锅中炒干,名曰“炼干”。俟夜,各户将屋庭扫除洁净,积秽物于一处,并入所炒麻子之类燃之,更撒以盐,取其爆发,意为可除秽气也。然后将小儿衣被等物一一于火上燎之,且念之:“炼干哩,花花女上天哩,我院里坐官哩,你院里打砖哩。”新妇归宁者,必于是日返夫家,谓之“避干”。
民国《重修灵台县志》记载:(正月)二十三日,家家门前放柴火,其焰愈高愈佳,谓之“燎疳”,并于灰烬余堆内,次晨寻验五谷杂粮,以觇当年收成。
每逢燎疳节这一天夜幕降临之时,家家门前都堆放了一堆柴火和当日院内清扫的杂物,然后插上“燎疳娃娃”,把扯下的对联、门神也投入其中一并点燃,随后再投入香火、鞭炮、盐粒等,点燃柴火,用火来烧掉“燎疳娃娃”。这时候家家门前都是火焰闪动,一堆堆的火把院落乃至村落照得红彤彤的,火光和鞭炮声相互交织。
人们都在火堆上跳来跳去“燎疳”,希冀消灾避祸,燎去以往的陈厄和晦气,让年在火火红红中过完。在有些地区,人们甚至要把小一些的家畜或幼仔抱着从火上跳过,以求牲畜兴旺。
大人们往往象征性地跳几下,就站在一旁围观,娃娃们则不然。碎娃娃或者女子娃娃不敢跳火,则由大人抱着在火堆上跳,或者由大人两手分别握住娃娃的两手在火上甩一圈。
大一点的娃娃伙们则毫不畏惧,铆足了劲,争抢着,和跳远一样,撒开腿跑得欢欢地借助惯性从火上一跃而过,比试谁跳得精彩。
偶尔也会有乱了秩序相向同时跳而撞在一起的,跌落下来烧了衣服和眉毛头发或者撞伤了头,跳火升级成了“碰头会”;有时也有调皮可气的娃娃趁机搞恶作剧吓人的,偷偷在火堆里面扔几个二踢脚,当有人跳过时便会炸得火星四溅。
自家的火堆熄灭后又赶到另一家去,尽情跳跃享受火的盛宴,直到全村落各家的火堆都熄灭才肯罢休。如果住得集中,则邻里之间往往都会事先把柴火堆在一起,大家合在一起跳,烈焰照彻天空,场面热闹、紧张,氛围浓烈。如果谁跳不过去,就必定会有烧着棉裤或者眉毛之虞,最能考验娃娃们的胆量和力气,尽显西北汉人尚武崇力的古风和剽悍的性格。
我的故乡将正月月末这一天定为“燎疳”节。记得小时候,每逢这一天,爸爸早早割下燎疳柴(枯干了的黄蒿),用细细的榆树条拧成揽绳,把黄蒿绑成人样,推在家门前,当然邻居及乡亲们在不等时间里也是这样,只是燎干人的身高胖瘦有别。妈妈收工回来,急急忙忙掀开被子、苇席,扫出土炕上的灰尘垃圾,盛放在簸箕里,然后准备好灶滤、擀面杖、抹布、面箩、针线等生活用品,当父亲点燃“疳人”以后,她急急忙忙靠近正在熊熊燃烧的“疳人”,将打扫来炕头上的灰尘围住疳人洒上一圈,手拿灶滤擀面杖等物,郑重其事地一边在火焰上燎来燎去,一边虔诚地喃喃念道“盆疳面疳,抹布串串,针针线线,病不染体,灾离身边,碎娃老人,四季平安”。奶奶迈着利利索索的小脚,取出我们姊妹兄弟的衣服、鞋帽靠近熊熊的疳人,又是燎又是说,我娃不打转,我娃能作官。灾难疾病上天哩!福禄康寿沾边哩……还没等奶奶念叨完,我们姊妹兄弟七个孩子像机敏的小猴子似的,就在火疳人头上窜来蹦去,一个个兴致勃勃,有说有笑。爸爸、妈妈还有奶奶守护着我们,生怕出乱子。待到疳人的火势小下来,爸爸从身后抱起弟弟妹妹,将孩子们的小身体从火上迅疾穿梭甩过,“燎疳啦!燎疳啦!”那爽朗的笑声仿佛还在耳际萦回。妈妈、奶奶早已准备好馍馍、土豆、红薯、大豆、玉米粒等一类食物,待疳人燃尽,便用柴棍拨开火烬,把这些东西埋在里面,还时不时地翻转一下馍馍、红薯,以防烤糊或者烤不透,烤不熟,当我们去邻居家赶火回来,奶奶、妈妈早已将香喷喷的烤红薯、烤土豆和干黄酥脆的烤馍馍给我们准备好了,还有那馋人的爆米花、爆豆子……我们玩尽兴了,当然也玩累了,玩饿了。我们吃着这人间美味,说说笑笑,一直玩到火烬熄灭、月亮偏西,等到邻居们老幼撤离、回屋休息,一直乐到美食殆尽、肚饱意满才恋恋不舍离开疳火灰堆,回屋睡觉。爸爸妈妈奶奶偶尔听到我们的呓语,间或看到我们梦中甜蜜的笑靥,常常忍俊不禁。艰苦岁月的农家人就是这样的乐观,这样的开朗!童年的记忆如是般铭心,童年的燎疳节竟是这么地横生妙趣,童年的生活如此般甜美!这大抵是因为有慈祥的奶奶在庇佑着我们姊妹,有坚强的爸爸支持着我们,有勤劳善良的妈妈呵护着我们吧?!
又是一年正月尽!熊熊的篝火烈焰滚滚,映红了无边的苍穹,晶亮的火星似萤火飞窜,惟美了寂寞的夜空,哔哔剥剥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唤醒了沉睡的思念!
一瞬间,耳际似有司马之言萦绕: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蓦然回首,惟苦泪汩汩,似泉涌于字里行间……
教师点评:通过文章,读者已充分认识到了正月尽时那个特殊的节日——燎疳节。燎疳节相比于清明、端午这些节日来说是比较“小众”的,那么如何将燎疳节介绍得更清楚,是文章所面临的问题,好在,小作者做得很不错。文章介绍全面详尽,从两个部分入手,一是从记载的文史入手,讲述燎疳节的来历、寓意及习俗,尤其对人们跳“燎疳”的场景作了细致入微、条理有致的介绍,令人不由得产生了好奇心理;二是围绕自己的回忆讲述“我”家乡的“燎疳节”,以“我”的视角再次展开介绍,小作者在讲述时还加入了对周围环境和自己内心活动的描写,很好地将燎疳节对家乡人的重要意义体现了出来。不过,小作者在介绍的时候,其实可以将两个部分进行融合,因为两个部分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重合的,所以会显得有些啰嗦,不够简洁。继续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