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那天,就是热闹的元宵节了。
过节前夕,我习惯性地赶紧上网查了查关于元宵节的资料。从资料中,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元宵节的别称、习俗、来历等。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主要习俗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不少地方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在我家,你就算其他的习俗都不做,元宵时节也得吃上一碗香喷喷的汤圆。所以,母亲今天早上凌晨四点多就起床,热火朝天地准备了起来。
等晚上我们散学回到家时,汤圆已经差不多快做完了,只剩下最后屈指可数的几个汤圆还没有放馅。
我一回家就看见了躺在厨房桌子上的它们,立马放下书包,奔进厨房。激动地说:“我想尝试包下最后的这几个汤圆!”起初,母亲并不同意,后来,在我的死磨硬泡下才答应。
母亲随手从摊好的面皮中抽出一个,平摊在手心,再用勺子,从装满黑芝麻的碗里舀一勺黑芝麻,熟练地放在面皮的中心,再把它捏成球状,放在一个篮子里。母亲的动作娴熟,动作间没有一丝犹豫,快得只用了十几秒。
母亲让我自己先学着她刚才的样子继续包,而她则去看锅里的水开了没有。我凝视着桌子上的食材,有些措手不及,眼中还夹杂着些许茫然。
我反反复复地在脑中回放着刚才母亲包汤圆的步骤,直到将它背得滚瓜烂熟了才敢下手。
我一口气包了五个,有两个露了馅儿,一个馅放少了,两个没捏圆。这些食材,在母亲的手中,就像一个个乖巧听话的小宝宝。然而一到了我手上,就立马调皮起来,愣是不让我包出一个跟母亲包得一样精致完美的汤圆。因为前几次的失败,我在包下一个汤圆时,不禁有些担忧,害怕失败,我可不想让一颗老鼠尿,坏了一锅粥啊!
我回想着前几次的失败,从中悟出了点道理:馅不能多,多了露;也不能少,少了瘪;馅要不多不少,才完美。什么是不多不少呢?我凭借着以前炒菜放盐时的手感,小心翼翼地放入了馅,再包上。终于成功了!我如释重负,给最后几个汤圆也包上,端给了母亲。母亲还夸我最后的那几个汤圆包得好呢!
吃晚饭时,吃着自己包的汤圆,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难怪世人都说劳动是快乐的,今日,我是明白了!
古代有一位诗人曾写下了一首流芳百世的诗,其中一句是这样写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我想,我已经找到了我自己的答案。我的答案就是,为了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