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粿

五年级 叙事 953字
2022-03-08 12:53:06

我是一个潮汕的孩子,我的家乡在普宁,我们家乡有许多特色美食:肠粉、豆干、蚝烙......,其中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是——潮汕“粿”。

“粿”是糕饼类的解馋小食的总称,因加入各种配料而衍生出各种称法,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做“红粿”,“粿”里有家乡习俗的味道,有爱的味道。记得爸爸曾说:“粿里有家乡的味道,有亲情的味道,吃粿吃的是一种情怀。”起初,我并不能理解爸爸话里的意思,但每次看到刚出锅的红粿,总能让我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

今年冬至,妈妈又要准备做“粿”了,一是为了祭拜先祖,二是为了我们的祭我们的“五脏庙”。只见妈妈先把韭菜洗净、晾干、切碎、放入大盆里,往韭菜上淋上油、洒调料,用勺子把馅料搅拌均匀后放一边备用。接着就是和粿团了。只见妈妈拿出从菜市场买来的粉条放进沸腾的水里煮了一下,然后捞进专用和粿的瓷盆里,再往瓷盆里倒入粘米粉和生粉,趁着粉条的温度,快速的揉搓,以便粉条和盆里的干粉迅速的融合在一起,不一会儿,妈妈就汗流浃背了。

看着大汗淋漓的妈妈,我想帮忙,妈妈却说:“和粿团看似力气活,更是技术活,粿皮好不好吃,全在这和团上,要掌握和团的温度、力度,还要掌握好和团时间及过程加水的量度,马虎不得。”听了妈妈的话,我若有所思,原来简单的和团原来也有大学问。

粿团和好,接下来,就是“重头戏”——做“粿”。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做红粿就像捏泥巴似的,于是,我兴致勃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也想来学一下做红粿。”妈妈欣然同意。

我要“大展拳脚”、“一显身手”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取下一小块粿团,就着粘米粉我左捏捏,右捏捏,小心翼翼地想捏成碗的形状,看妈妈捏起来容易,粿团到我手里不是被它捏破了,就是被它压扁了,看着妈妈做好了一个又有个粿,我不甘心,尝试了一遍又一遍,妈妈看了看我,忍不住笑着对我说了句:“无工作幼粿”。

最后在妈妈的指导下,我终于捏成了一个“成功的”碗状,加入馅料捏紧就可以,我满心欢喜的认为我成功了,没想到最后收尾用力太大,捏得太紧,一不小心就大头针包饺子——露馅了。

终于在我不懈的努力下,我成功的做出了我的第一个粿。此时,我简直是十指发麻,两眼打转,还蹭了一鼻子粘米粉。我终于体会到妈妈的那一句“无工作幼粿”啊!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红粿做起来竟有如此大的学问呀!真是荆条编小篮——看着容易做着难!

当我看着自己的成品,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当我看到妈妈蒸出一笼一笼的红粿,我的心里满是对妈妈的赞叹和敬佩;当我吃了一口这热腾腾的潮汕美食,我顿时亲情的味道。

我似乎也明白了爸爸说的那句话。原来,潮汕“粿”的味道就如同潮汕功夫茶一样,它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就在我们的节日里。我想,“粿”是我们潮汕人的一种传承,更是一种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