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韧杨柳

五年级 叙事 1112字
2022-02-27 21:18:02

文/晚晚.

我对杨柳有着特别的情愫。

家乡江心洲四面环水,洪涝常有,其环境适合植柳。儿时,每年过了“五九”,家家都在江堤内外、房墩子前后栽插杨柳枝。年复一年,“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林荫翳,一片翠绿,家乡因此被誉为“长江绿宝石”。嫩柳报春后,孩童们聚在一起,吹柳哨、撸柳球、编柳帽,观赏、追逐那“嫁与东风”的飞絮,纵情地玩耍欢笑。儿时的那些趣事,至今还记忆犹新。

成年时,我曾为柳整枝、治虫。

进城教书后,我闲时常搜集关乎柳的著作,知道我国栽柳历史悠久,两千五百年前的《诗经·齐风》就有“折柳樊圃”的记载了。我懂得清明插柳是纪念、古人赠柳表衷情、观音持柳扫垢浊、僧人尊柳以为圣、纤纤细柳喻美腰、柳条编帽寓青春等等。纵览历代涉及柳的诗文,大多着意它的婀娜形态或寄情之意。在通常的环境中,轻风一起,它的确柔媚动人,无尽风流。诗圣杜甫有名句曰:“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近代文人朱自清也说:“(秦淮河畔垂柳条)像一只只美人的臂膊……又像月儿披着的发”。古今文人这样的妙喻,不知凡几。因“柳”与“留”谐音,纤柔柳丝则象征情意绵绵。“伤见路边杨柳春”,诸多《杨柳枝》,缠绵悱恻,曲尽多少离合柔肠。

然而,我在亲历几次洪水后,对杨柳逐渐产生了别样的感受与认识。

1954年家乡破圩,草屋随水漂,家具任沉浮,普通的树都枝枯叶黄了。湍流中,唯独柳树翠绿依旧,一丛一丛,宛若无数个绿色“堡垒”。父辈划着大木盆,离水面一定的高度,锯断柳枝,用铅丝把竹、木扎在几根柳桩上,再用木板、芦蓆搭起窝棚,一如远古有巢氏时代的篷盖。不久,柳桩上端吐新芽,水下长须根。父辈拉大罾捕鱼,下小罾张虾。因量多易捕,那一段渔民式生活竟挺过来了。柳桩如同中流砥柱般地撑起我们的水上蜗居,承载着灾民的生存希望。

灾后,乡亲们将圩堤修得更高更宽。一年夏天洪水再犯,大江边外围一段埂,突遇暴风雨,潮水灌注,决堤险象顿生。危急时刻,青壮年、解放军官兵奋勇抢险,组人墙,打木桩,放草龙,投土包,横木船。前沿,柳冠挡风树身阻浪,险处,军民戮力移土填坝,构成一幅撼人心魄的人柳战洪图。

20世纪中叶,梅子洲大江边沿岸时常发生严重坍江,一些江柳也倒入江中。尽管洪流恣意冲刷,但见柳枝拦水截流,柳根龙爪一般抓土护岛,好像是在壮烈起誓,死也不让沃土流失……

这些特写镜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以至于我发觉杨柳的不平凡。洪水肆虐时,暴雨倾盆它不折腰,狂风摇撼它不断臂,大水淹、浸它自强不息,江涛冲刷它寸土不让。激流洪波中的杨柳,风吹浪打从容迎浪,潮涌水落大胆弄潮,彰显着外形柔、内骨韧的特有个性,磨炼着柔弱克制刚强的坚忍意志,诉说着一个又一个乡民战胜洪魔的动人故事。

我敬佩、怀想有过水患情谊的柔韧杨柳,盼那风絮高入青云,愿其柳色永驻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