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擅长做青团。一谈起青团,我的嘴里便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软糯的、甜甜的味道。因为这是我心中最熟悉的记忆之一。
清明在细雨迷蒙中走来,家家户户都忙着做起青团。山上的棉青被清明细雨润湿,细长的叶子裹着白色的绒毛,静静地挺立在迷蒙烟雨之中。奶奶大把大把地采回家,把它们放入甘甜的井水中清洗干净,再把它们放进开水中焯一下,将水分沥干,接着乱刀剁成细泥,用糯米粉与它作伴儿,和成绿油油的面团,将大面团切成一小团一小团的,各自包上内馅儿,一般包豆沙馅儿、咸菜豆腐干馅儿的,看起来圆圆胖胖的。接着放入模子里一压,它们就都改头换面,换上了一身漂亮的翠绿色花衣裳。最后放到蒸笼里蒸一蒸,浓白色的烟雾一起,青团便由原先的翠青色改成了浓墨色,紧紧地贴在盘子上,像是一个个害羞的娃娃。光是看那青青翠翠、胖胖乎乎的模样,就令人怜爱,要是再大口大口地品尝起来,那是该有多满足哇!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趴在桌沿边,兴奋地瞧着那一个个胖乎乎的青色团子从奶奶的手中诞生,就像变了个戏法似的。我总会十分焦急地问道:“奶奶,奶奶,什么时候蒸啊?”“小馋猫,就你最急了!等奶奶把这些青团都印好,就可以上锅蒸了。”奶奶总是不慌不忙地答应着,随手接过一把木模子,将青团子轻轻按入、微压,在娴熟地反扣过来,一个带着印花的青团便诞生了。我却急了,拽着奶奶的袖子催促着:“奶奶你快一点儿吧,都好久了!”“知道了,知道了。”
好不容易熬到奶奶印好青团,上锅蒸,总算是暂时安定下来了。我和奶奶搬了条小凳坐在厨房里,我仰着头问:“奶奶,待会儿团子蒸好了,我吃几个?”奶奶还没来得及回答,我又自己盘算着:“吃五个?哦不,七个!”“你这小肚子,装得下这么多团子吗?”“那,那就吃四个!”只听“扑哧”一声,一股雾水缓缓升腾出来,我心里,抓抓地想着:青团现在应该已经蒸的深绿深绿了吧?那皮儿应该是软软糯糯,会粘牙的吧?那豆沙馅儿应该是烫烫的、甜腻腻的吧?只见奶奶先开大锅盖,动作娴熟地将一个个外皮墨绿的青团装在一个雪白雪白的瓷盘中,真是翠色喜人!一股乳白色的烟雾缭绕在周围,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仿佛有“仙气”在身边缭绕,真是香气诱人!
我迫不及待地拿好碗筷,凑上去“啊呜”就是一口,嘴里呼呼的喘着气开始咀嚼:糯乎乎的皮微微有些粘牙,透着一股浓郁的春天气息;里面的豆沙馅儿滚烫滚烫的,像极了甜腻腻的“岩浆”……最让我惊喜的是馅儿里面还有一点淡淡的桂花香——奶奶放了点儿糖桂花!
那个清明的晚上,大家都被吃得异常满足。雪白雪白的瓷盘中还藏着这几块墨绿墨绿的青团,正斜靠着盘沿笑呵呵地看着大家呢!
青团的味道,是清明的味道,亦是家乡的味道。家乡的青团,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柔,最熟悉,最难忘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