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路口,她又开始了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支摊,揉面,包馅,蒸笼,开始售卖。
她的头发已经花白,但依然整齐地别在耳后,她脸上布满的皱纹深深地印刻着历史的沧桑,她的双手跟面粉打了十几年的交道,因而变得干枯粗糙。最值得注意的,是她的眼睛,双目呆滞,但呆滞中又带着些许清澈。她总是远远地眺望着,好像在寻找某些重要的被丢失的东西。
从那天起,她就喜欢傻笑,每当有人经过她的摊前,她就傻傻地冲着别人“嘿嘿”地笑,大家都说她疯了,从此给她取名“傻婆婆”。
她原先是正常的,有一个儿子,是个先天性痴呆。他的儿子最喜欢吃她做的香喷喷的包子,有一天儿子吃完最后一个包子就悄然离开了,再也没出现过。从此她傻了。
她没有丢弃自己的工作,依然每天傻乎乎地做包子、卖包子,无论风吹雨打,都坚守在摊位上。别人问她,怎么不去找你儿子啊?她总是傻乎乎地回答,他闻到我包子香就会回来的。别人都嘲笑她的“天真”,可我从不嘲笑,我认为,这就是母亲。
她总是向远方眺望,或者东瞅瞅西看看,有时还趴在地上,从人群的夹缝中寻觅。这看似傻傻的,其实她真的很着急。她喜欢盯着那些蹦蹦跳跳活泼可爱的孩子看,那眼睛里溢满了羡慕和爱怜。她眺望的眼神坚定却迷茫,有时候,泪水不由自主地顺着脸颊流了下来。那绝望无助的样子令人心碎。每次哭完之后,她又坚定地说,我得守在这儿,他会回来的,他一定会回来的。
想孩子想疯了,她就跟狗说话。她坐在石阶上,傻傻地抚着狗狗的头,像抚摸着一个孩子,她俯到狗的耳朵边,像说悄悄话似的告诉它,要是看见我孩子啊,就让他回家,我想他了,我做包子给他吃。
这就是母亲,一个多么深爱孩子却又多么无能为力的母亲,她只能用坚守与眺望来为孩子点亮回家的路。
如果说我们以前并没有读懂守望的话,那么,“傻婆婆”的故事何尝不是给我们上了最动情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