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伫立在窗前望着那株梅。
那是妈妈前不久买回家的一棵苗儿,由于阳台放不下,它便移植到了小院里,我的窗前落下脚。
每次看到它,我便觉得自己有时实在像极了它——我苦心编写的文章,刚要发送给老师,却猝不及防地遇上了停电,当电脑屏幕再次亮起,原来密密麻麻的方块字成了一片空白。我心中仅存的那一丝希望也在那一瞬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烦闷以及难过。
要不然,我放弃这次的作文比赛吧?我自暴自弃地想着,老天也应景地响起了闷雷。没一会儿,暴雨便倾盆而下了。
我瞟了眼不远处那株在风雨里摇摇晃晃的梅,带着些许可惜。雨越下越大,雨幕渐渐模糊了我的视线,目光所及,只有一抹淡淡的颜色,棕绿相间。哦,是那株梅!它那为数不多的几片叶子也在风中摇摇欲坠,风愈刮愈烈,雨愈下愈猛,似乎和顽强的梅较起了劲,非要夺去它残存的希望。
我想将它挪进屋,可它的根早已深扎于地下,于是我只好透过窗望着它,盼着它能够渡过难关。远远看去,梅纤细的身躯弯在雨里,那几抹淡绿仿佛将要挣脱枝头卷入风雨。风仍不屈不挠地抓着叶尖儿,梅却不退缩。
望着眼前这一景,我不忍心再看,心中暗自为它担忧,也有一丝敬佩。目光游离到电脑上时,我脑海里忽然又有了灵感,于是桌头的台灯,又一次亮起。
我是怎么也想不到,梅花竟有绽开的那一天。
次日早上,我睁开眼从书桌前抬起头,经历了一夜风雨洗礼的它竟仍好好地立在我的窗前,只是茎旁的泥松了些,它的腰杆微微弯了些,那几抹淡绿竟还顽强地留在枝头,绿叶间还隐匿着几个若隐若现的花苞。绿叶被昨日的风雨清洗得一尘不染,油亮亮地挂在枝头,让人看了心里十分欢喜。
我原本以为这已是最好的结果。放学时,窗前忽地出现了一抹鲜红,我惊讶地跑上前去,那梅正笑着回望着我,腰杆挺得笔直。几朵微弱却火红的小花傲然开在枝头,像是一团团焰火。傍晚的夕阳像金丝般倾泻到小院,它的绿叶与红花都被光芒包围。我不禁觉得感动,正如我不曾觉得那篇文章会得奖一般,梅花在阳光下欢喜地盛开着。
原来,我们都像梅花一般,在悄悄绽放。不经历风雨交加,不经历无人问津,哪能得雨后彩虹?哪怕努力不被人所知,哪怕前方是万丈深渊,阳光与希望,总会降临在你身上的。
教师点评:小作者在文中写下的,其实是三个故事:一个是关于梅花在风雨中生长的故事,另一个是“我”在一次创作过程中因突然停电而经历的故事,还有一个,则是“我”和梅花一同历经艰辛也一同绽放的故事。通过精妙的构思和深厚的叙述功底,小作者让三个故事相互交织,并且有序呈现:第一个故事与第二个故事同时行进,第三个故事则以前两个故事的深层内涵这一“身份”出现,文章因而进展平稳、有浅有深;相同的时间跨度成为了最为适合的叙述线索,前二个故事以此相互穿插、同时展开;三个故事相辅相成,第一个故事“抛砖引玉”,牵引出了之后“我”的创作经历,“我”的心态转变和感悟生成等内容,第二个故事“添砖加瓦”,补充进了更多的细节与情感,第三个故事“蓄势待发”,让前两个故事中蕴含的意味自然流露,也让文章立意自然升华。能以一篇文章达成如此效果,离不开小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思维,更源于小作者对事例经历所做的深入性的挖掘和整理。需于运笔时一丝不苟,更需动笔前磨砺以须,创作文章应如是、当如此。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