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老北京,人们难免会想起那些大大小小的胡同,而那此起彼伏、抑扬顿挫的吆喝声,随着胡同里凉爽的微风轻轻飘来,仿佛想要唤起人们记忆中老北京曾经的样子。
清晨,晨曦渐渐拉开帷幕,太阳还未睁开蒙胧的双眼。小商小贩的吆喝声早已缓缓传出胡同,夹杂着微风,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阵阵悦耳的吆喝声已然成为老北京的传统文化之一。
一年四季,季节在变,吆喝声依然未变;调门变了,口音依然未变。春天一到,卖糖葫芦的也就该出来了,“冰糖葫芦儿—”孩子们听到这个声音就迈不开腿了,死缠烂打的要妈妈买一根。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作成的雪花酪就成了人见人爱的宝物。吆喝声也是变着法子逗引你:“你要喝,我就盛,解暑代凉的冰激凌呦—!”秋天该卖柿子,编词也别有趣味:“喝了蜜的大柿子嘞!”可别说,听着就甜蜜无穷。一冬天,“热包儿哎—”就出场了。那时,北京可冷多了,凛冽的寒风刮得人们直打哆嗦,此时热乎的包子可不得派上用场了吗?既可以揣在口袋里暖手,又可以饱餐一顿,岂不是两全其美?
夜晚,夜色正浓,可巷子里仍然灯火通明,仿佛银河从天而降。吆喝声依旧连绵不断,“面—人嘞!面人什么的都是家常便饭,用我们平常筛面条的白面团,放在手心,一捏、一搓、一揉、一按,活灵活现的面人就出现在眼前。孩子们激动地大叫,大人们也争相购买。卖面人的更是得意扬扬,又扯着嗓子大声吆喝,“买——面——人——嘞——”晚上,夜宵必然不少。“串串儿,卖串串喽!”“哥,要来点啥?这里有涮羊肉儿、牛肉儿、猪肉儿、猪肝、北京烤鸭、驴打滚儿、烧肘子、烧蹄子、麻辣小龙虾…”长长的菜名,一口气报出来,吐字清晰,绝不拖泥带水,让人觉得光听着不吃都是享受。
岁月和风雨磨灭了旧时胡同里的风光,但是磨灭不了韵味悠长的吆喝声。它不仅仅是老北京的特色,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河中溅起的一朵绚烂的浪花,纯净美丽,晶莹可爱。作为华儿女,应该将这样宝贵的传统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这独具一格的吆喝声也能这个科技发达的社会里永久地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