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偏爱养花,形形色色的花曾在他的园子里留下过自己的痕迹。我对花毫无兴趣,也不知道满园的春色究竟有什么动人之处,不想外公却说:“每一朵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国度,那儿才是它们最美的地方。”
樱花是属于日本的,武汉的樱花再美,也不过是日本人对家乡的思念罢了。没有花中的文化,就如一个人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即使再引人注目,也不能打动人心。有一种美叫抬头望见富士山,樱花沐浴在晨光里,每至年过中旬,樱花便随着海陆风从北海道来到九州岛,它粉红了半个国度,浸染了一个民族。它盛开在清酒中,飘零在神寺中,与每一个游离于世界各地的,正准备绽放于异国他乡的种子来比,这里的花香更能传遍原野,更能滋养心灵——樱花是属于日本的,这里才是它最美的地方。
莫说花是如此,诗词更是如此。中国上下五千年,诗词从最初的先秦文学、国风小雅,到如今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最为惊艳世人的,莫过于圣唐、两宋。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都成了这个年代茫茫众生的内心写照。纵使晋有陶渊明,清有纳兰性德,又怎能与唐宋相提并论呢?正如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归属与意念,诗词在唐宋盛开了烟火,落尽了繁华,唐宗宋祖热爱赋诗作词,士人寄精神于平平仄仄之中——诗词是属于唐宋的,这里才是它最美的岁月。
仔细看看眼前的生活,有多少人绞尽脑汁,别出心裁地为自己起英文名,却丝毫不知自己的名字中蕴含了多少中华汉字的博大精深;有人抱怨春节没有年味,中秋的夜晚月亮无处可寻,却不知道年味就在团聚里,月亮就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外国文化、外国风俗同样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但中国文化才是我们的根与思念。种一枝牡丹,赏一枝梅,心中是流淌千年的道。中华文化——才是我们中国人,最美的地方。
外公家园子面积有限,花能入选,必有合乎人意的条件,每一朵花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归属,它生于那里,也必将在死后,深深地掩埋在那片泥土里。它将在那里绽放出自己的品质,让自己的馨香,永远地成为这个国度的一部分——人亦是如此,一个人知道自己的位置在何处,生于何处,意念于何处,他便能像种下的花一样,即使再渺小,再平凡,也会在那里不朽,永远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