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是一曲动人心弦的旋律,让人心旷神怡;学问是一首精美、华丽的诗篇,让人赏心悦目;学问是一杯醇香、美味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学问总会教人经历新的体验,感受新的乐趣,教人不断地探索、挖掘。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蘸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包粽子,我家也不例外。说起粽子,我对它的认识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我都学到了不同的学问。
小时候,学问是对粽子的一次观察与品尝。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家人总在端午节那天,忙碌个不停:摘艾叶,插艾叶,掏鸭蛋,煮鸭蛋,包粽子,吃粽子……其中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吃粽子,吃的时候,我总会观察它一番。我们家的粽子是用翠绿的柴叶包的,包好的粽子呈现出三角形,看起来就像一个个精灵披上了绿色的棉袄。粽子的馅料也有很多种,有肉的,红豆的,枣子的……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肉馅的。煮熟后,翠绿的粽叶变成了墨绿色,轻轻剥开它,一股粽香扑鼻而来,露出乳白色的糯米团子,甚是好看。蘸点白糖,轻轻咬一口,嗯,真是好吃!
长大后,学问是对包粽子的一次学习与探索。
粽子吃起来是美味的,但包起来却是十分麻烦。初一那年,端午节那天,我早早地起床,帮妈妈把准备工作都做完后,我乖巧地坐在妈妈身旁,准备跟妈妈学包粽子。经过自己不断努力以及妈妈耐心的指导,我最终学会了包粽子。
而现在,学问是对粽子文化的领会与感悟。
此刻在享受甜美的粽子时,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老人,无力地走在江边,脸上充满了忧愁。想着奸臣当道,昏君无能,他虽下定决心改变这个局面,可无能为力。他很累,很无助,他知道他脚下的这片山河迟早会易主。终于,他轻轻一跃,沉入了冰冷的水中。他就是屈原,楚国大名鼎鼎的大夫。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午包粽子的来历,人们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时,包粽子,吃粽子,祭屈原。一个简简单单的粽子,却蕴含着源远流长的文化意蕴,让不同时期的我,长学问了!
无穷无尽的学问,总是挖掘不尽。生活中,每时每刻,我们总会学习到新的知识,长新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