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农历农历五月初五。
那年那日,屈原为国跳江,世人改了那于节日道快乐的习惯,仅在端午道安康。
那若这屈原不跳江,许或只是一诗人罢,留下那几阕诗,千古流传。可他偏偏为国而终,甚多人道他为懦夫,那项羽起义复国,他却仅仅是以身示其心罢。转而一想,一出身富贵人家的翩翩男儿,且年已六旬,怎能手握刀刃上那战场运筹帷幄?仅能为这世间多一则佳话罢。
若问这屈原可有那被世人如此尊重的意义?
我想,是有的。
敢问何人能有为国而亡的勇气与魄力,敢问屈原何不是有他路可走?
跳江而亡,只因国破,屈原何不曾尝试着挽救?
只息,楚怀王听信谗言佞语,勿信奸臣小人,疏远了屈原,甚最后一位楚王继位竟将屈原流放。
屈原那首《九章之七惜往日》,开头便是“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
何意?
怀念昔日受君王信任之时,受到诏命前去助君王治理国家,整饬时政。
可惜啊,可惜。
那屈原心中的君王信了谗言,没了昔日的信任,使屈原视为之命的国家已破,落到了另位君王手中。
一代诗人大臣,便如此殉了命,含着一世的悔憾而终。
要问这一世的悔憾是何?
许是未能清君侧,护国家,留世间一安稳喜乐之楚国,这泱泱大国,终是未能保住。
这人间缺那榜样,缺那另人人称赞的模范,那屈原,当之无愧。
人间伟人何其多,当如此爱国伟人鲜以。
并非爱国者少,只是如此英勇者缺。
人间从不缺伟人,缺的,是屈原。
粽香留于唇齿间,念阕诗,观赛舟,体会那“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悲壮情怀,悟那屈原之精神。
伟人,是为屈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