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就是我们家响当当的"手机控",他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手机如影随形:吃饭时餐桌上分手机,散步时都带着手机,睡觉时枕边放着手机。
早上我们还在睡梦中,耳边就隐隐约约传来了雄壮的歌曲:"没有共产党有没有新中国……"这是爷爷手机闹钟的"起床号"。不管天气有多冷,只要起床号一响,爷爷就会准时起床。然后,爷爷打开手机广播APP,一边收听《每日新闻》,一边穿衣,洗漱,吃早饭。在一条又一条新闻播报中,我们也陆续起床了,这时,爷爷就会神气地说:"看看,有了我的手机,你们都改掉了赖床的毛病了。"的确,我不但按时起床,还养成和爷爷一起听闻的习惯。你瞧,手机成我们的闹钟和小广播。
中午,爷爷休息一个小时后,就会用手机看看电视、刷刷抖音,玩玩小游戏。但是爷爷一般玩了一个小时就不玩了,他说:"手机好,可是你手机就不好了。"傍晚,爷爷会带着手机,听着音乐去散步,每天微信里的运动步数是他最值得炫耀的数字。遇到雨天不能到户外散步,爷爷就打开健身小视频,跟着健身。这时,手机成了爷爷的健身教练。
睡前,爷爷喜欢听"10点读书"或"洞见″等公众号上朗读音频。他总说这些经典文章还有哲理,多听、多读、多想,能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有的文章甚至让人"剥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在爷爷的影响下,我也喜欢每天听读几篇,有时候跟着音频朗读,不知不觉,朗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呢!嘿嘿,手机成了我们的小老师。
这就是我们家的"手机控"爷爷——一天的生活。爷爷告诉我:"手机是工具,而不是玩具。我不是手机控,而是控手机。"如果大家都像爷爷一样合理地用手机,让手机更好地为人服务,手机就不用在背各种骂名了。
教师点评:看到“手机控”三个字,相信读者都下意识以为讲的是一个十分爱玩手机的人,但事实是小作者“反其道而行之”,写的并不是“手机控”,而是“控手机”——在爷爷手里,手机是闹钟,是小广播,是健身教练,是小老师,是能为人服务的工具,这样的安排与构思,这样正确的价值观让文章格外耀眼。立意的深刻化让文章发人深省,而素材的生活化则使文字极具感染力。早上,歌声、新闻播放的声音伴“我们”起床;中午,手机可以是休闲娱乐、运动和健身的工具;晚上,用手机进行朗诵,虽然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小作者紧紧围绕“手机控”展开叙述,并通过环境、语言、心理、神态等一系列细节描写将事情描述得生动形象,语言表达流畅,线索明朗,结构严谨,真的很棒!当下,很多人以为自己是在玩手机,殊不知当你越来越不能放下它时,“玩”便变成了被手机所“绑架”,你也不再是它的“主人”,而变成了它的“奴隶”。通过这篇文章,也希望读者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