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的《苔》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已将苔花的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让苔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苔花一般生长于幽暗、潮湿的地方。山涧里、石缝中、树根上、小角落里都有它那柔弱、渺小的身影。它没有大树那般高大和雄伟,也没有其他花朵那般艳丽和芬芳。它只是在角落里默默无闻地生长着,甚至连慷慨的太阳也不愿将自己的阳光给予它。但正如袁枚所描述的那般,它也学着娇艳欲滴的牡丹一样绽放着自己的美丽,尽管仍然无人问津。而它的心中无比清楚,这份美丽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我想,这也正是我喜爱它的原因。
在我们农村里,三月四月是农事最为忙碌的时期,每当这段时期,爷爷奶奶总会亲自下地去种玉米幼苗,而我也总是随他们一起去田野间闲逛。
初春的田野,满是春的气息,原本空荡荡的田野中多出了许多佝偻着的人影,他们脚旁放置着一个竹筐,而如新生儿般娇嫩的玉米幼苗便放置于中。一亩亩田野被早早地分割成一块块种植地,其间还有许多个小土坑,奶奶说那是让玉米幼苗排列整齐的。
奶奶开始种植了,她一手拿着一把幼苗,另一只手熟练地将幼苗放置于土坑中,尽管没人扶持着,但幼苗仍旧稳稳当当地立在土坑中。据奶奶说,玉米如果种歪了,在它叶子之间的窝里的水一一“天窝水”会流出来,导致玉米不能存活,而我也一直认为这只是老人迷信的说法;而在奶奶种植的同时,爷爷也没闲着,拿起铁锹将奶奶放置好的幼苗旁铲一锹土,从幼苗旁边空着的缝隙倒进去,使幼苗的根茎被土覆盖。他们的动作十分娴熟,配合也很默契,听旁边的农民说奶奶和爷爷都一起种了十多年了。
凑近观看,奶奶的手上已沾上些许泥土,灰尘夹杂在手的纹路中,使原本在太阳下暴晒的手变得更加灰暗。爷爷也如奶奶一样,他们的脸上浮着细小的汗珠,长时间的劳作使他们原本就佝偻的脊背好似变得更弯了,但他们丝毫不懈怠,仍然坚持着。每当我问起他们时,回答总是一样的:“人老了,我们也不想白吃白喝,总得找点事做吧。”那一刻,我一下子明白了:爷爷奶奶不正是那努力绽放着自己的苔花吗?
人本是宇宙中渺小的一粒尘埃,就像一朵朵苔花,毫不起眼;但人又是坚强的、自信的,哪怕孤独、自卑围绕在我们身边,但我们仍会坚持,这早已不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以及那些曾经拼搏、努力过的生活。也正是这种坚持,才使得我们能够在茫茫宇宙中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