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

五年级 写人 727字
2022-01-09 19:11:25

随着科技的高端化与普及化,人们似乎不再需要如古之圣贤那样出游,日行千里以求“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了。极端便利的生活,为人们铺上了数不清的学习渠道,铺天盖地的信息好像足以让你轻易地认识世界,自诩“见到过,听说了”。然而,古人早就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真正地认识大千世界,掌握真理,显然唯有“实践”二字。

鲁迅先生有言:“譬如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没有自我主观加以润色过的经历,刻不上属于自己的烙印,记忆的馥郁缱绻便无法时时萦绕心头三日而不绝。亲自体会,让你我方知一醉方休的豪情逸致,而不是通过李白的大醉场面妄图管中窥豹;亲自体会,让你我方知爱之醇厚浓烈,而不是窝在沙发,似乎“感同身受”地抹去泪珠。

透过间接经验看世界,大抵是纸上谈兵,危害颇多。因每个人所出生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所以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和体悟就有所个同。莎翁说:“1000个读者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林清玄先生曾在《林泉》中提及小儿子有感于书上提索河蜉蝣花季的美丽,而特上网查询,然搜索条目竞成千上万,条条不同,令之眼花缭乱,不以舍。事实亦是如此,尤其在体验生活美方面,我们无法借助他人的眼睛去寻找,否则便如同失明者,难免一步踩空。

川端康成说:“凌晨4点看到海棠花未眠。”在那寥无人迹的时刻,他亲眼见证了海棠盛开之深刻隽永、沁人心脾,何其有幸!然而,我只能透过文字的力量去揣测那宁静夜空下的深远,却是遗憾所在。

吴澄感慨:“真可以不出户而知?”我想,不可。周国平先生有言:“只有留下过脚印的人,才能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路。”如此一来,非得要实践一番了,就如歌德一般决然:“能走的路,我都要走过。”

书本知识的存在,不能代替我们去体验、感悟世界。虽然也不乏极度推崇此种空头理论者。然他们也无非像那些身处塞纳河两岸之人一样,左岸之人无思考,右岸之人无谦礼,却最终都沦为了空俗之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于此,尽可扬起自己的帆,去逐心中唯一的那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