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爱是草如翡翠暗暗繁长,是皎皎明月的皓白星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的母亲,为我的人生镀上温暖的光,以陪伴诉说那长情的告白。
我喜欢她。
我喜欢她微卷的长发,更心悦她为家而剪断的青丝。我喜欢埋入她怀中,细嗅她发丝的安心的味道。自打儿时起,她便是我梦中那挥之不去的风景,都说味道和记忆联系得最紧密,而她的的气味,沉醉着我的梦乡,使我得以酣睡。
我喜欢她字里行间隐蔽却有迹可循的爱意,更心悦她对我虽不及无微不至、面面俱到却绘出我人生蓝图的呵护与信赖。天寒地冻时的千言万语汇为一句多加衣,简易的爱意就已足矣,暴风雪可无法冰冻这红滟滟的跳动的心脏。记得那次急骤降温,我身形单薄,在学校里瑟瑟发抖,如坐针毡,本想着就这样冻着回去,可放学后,却见焦急的母亲送来了棉袄。我看着她的双眸,潋滟着母性的光辉,温柔似水,流动担忧,融杂心疼,为这幅画添上基调,使这幅明丽的画得以挂在我心头的墙上经久不衰。“这么冷的天,你就穿这么点儿,多穿点以后。”一句普通的话,储存在我心底的蜜罐里,至今仍浇灌着我枯竭的情感世界。而那棉袄也是温暖极了,片刻驱散冬日的寒冷,抵挡了朔风无情的手掌。而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在衣柜里选出这件棉袄穿上,只是因为觉着这件棉袄比其他的冬衣温暖得多。
我爱她。
小时候有段时间,她并不在我身边,远在广州的她,几乎过年才能与我见面。记得那一年很热闹,火树银花,锣鼓喧天,而我却被小伙伴冷落,孤孤零零的,好生寂寞。郁郁寡欢,终日行尸走肉,也没胃口吃饭。就连她回家,也打不起精神。其他人忙于招待客人,拜访亲友,她却把我拉进房间,从水果堆里拿出显得突出而寂寞的唯一的荔枝。说:“尝一尝,挺不错的。”
我于是剥开那薄薄的暗红色的果皮,却见莹白剔透的果肉在灯光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那时的我第一次尝这东西,禁不住感叹这不起眼的粗糙果皮下竟藏着这样的诱人美味。她问我:“你觉得荔枝需要和苹果香蕉待在一起,变得和它们一样吗 ?”
“当然不用!荔枝就是荔枝啊,为什么要和苹果香蕉待在一起?更何况荔枝比他们好吃多了!”我不假思索地答道。她笑着对我说:“交朋友也是这个道理。我们没有必要强求和所有人相处得好,形影不离,我们都是独特的个体,有各自的缺陷与优点,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合群,那样反而会错失更重要的东西。”我低下了头,爱的甘霖涌入我的心间,更湿润了我的眼眶,打湿了我的睫毛。荔枝真甜,我想着,连带那日的晚风都温温柔柔地衔着雨露滋润的气息,吹进了我的心间——我知道那叫母爱。而我,也爱我的母亲。
以前觉得爱是轰轰烈烈,是声色犬马的张扬,后来才明白,爱是细水长流煮红豆,是汪曾祺一句“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我爱你,母亲,我知道,你也在默默地爱着我。愿报三春晖,不惜六冬寒。
原创征文有删改
教师点评:文章饱含深情。一方面,作者将爱意毫不遮掩地表露:“我喜欢她”、“我爱她”,另一方面又将爱意揉进一字一句之中:对点滴小事如数家珍的罗列,对意义特殊的经历仔细用心的斟酌和不漏掉一丝细节的讲述,还有对从自己真实感受出发的心情与心理活动分享,以及颇富文采与感情色彩的言语文字,都是最好的体现和证明。也就是说,深情源于作者对文字的精心打磨,对事例的精挑细选,对叙述条理与文章结构的尽心安排,源于作者力求以深刻全面的方式展现母亲、母亲的爱带给自己的触动与影响,也源于作者深切的心和真挚的感激,以及努力以合理的铺陈将自己的情感一点一点积蓄,并做淋漓尽致地表达。深情,有“情”。亦需达“深”,如文章一样,有情感,也需有情感与思考、心意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