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迟子建《泥泞》
房檐瓦舍中弥漫着雨声,淅淅沥沥,嘈嘈切切中带着不同于寻常景象的安宁。我是喜欢雨的,尤其是春雨,因为我渴望看见我所热爱的、春雨过后的泥泞。
窗外的景象是一片模糊,被一片白色雾气包裹住,却可以看到有层层叠叠的青翠在雾气中流淌,而这青翠是那样澄澈、明亮,像新生的婴儿般纯粹,不染纤尘。我欣然地望着那抹绿意,这时,雨停了。我走了出去。
门前的青石板上布满泥泞,踩上去像是随时要滑倒一般,然而邻家的几个孩子早已出来玩了。他们欢叫着、奔跑着,这时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妇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出来,就那样站在门口看着,眼中盈满了笑意。路旁不知名的野花还开着,颜色很亮,像是要灼烧起来一般。旁边是它被雨打落的花瓣,就那样半掩在泥泞中,似乎快要与它融为一体。
我走近,想多嗅嗅这生命的气息。我俯首,轻轻、轻轻地捧起一小块泥土,庄重而虔诚,像是进行一场肃穆的仪式。它是那样的不起眼,有着与我们皮肤相似的棕黄色,却映着“日升月诸,东方自出”的、星月流转的光辉。我感到有尘土从我指缝间漏去,带来细微的砂感。于是我想起那黄河边空旷辽远而气势磅礴的黄土,那高原中仅剩的漫无边际的棕黄色。它没入江河,最终化为绵绵密密的泥泞,无声无息。
将“泥泞”二字拆分开,左边是三点水,而右边分别是“尼”和“宁”字,在古代汉语中皆译为“安宁”。它寄托了古人希望用汗水和劳作换来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表达了我们对最简单的原初式的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可以说我们是在这泥泞中不断发展壮大,而泥泞也是我们生命最初的起点。
在这泥泞中,我仿佛听见古人劳作于前间地头的歌唱,散发出健康的人们的最芳香自然的清芬。在这由泥泞而生的歌声里陶醉于泥泞中,人们不断劳作着,生生不息,诞生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到现在伟大中国的昌盛繁荣。而他们的汗水与足印将永远印入泥泞,成为我们前进的路标与方向,也使我们望向脚下的泥泞时,像看到中国未来辉煌答卷般有了力量。
先人们斩开荆棘,发现一条条未经开垦而充满泥泞的道路,当我们走上第一步时,那泥泞上边留下了我们的脚印,随着代代人的传承,那片泥泞终于被踏平,而那道路也变得平坦开阔。回首观望所走过的路程和所踏过的泥泞,我们第一次行走时留下的印记仍清晰可见,那是我们梦想的起源。而正因为对那泥泞道路的探索,它诞生了一代一代不懈跋涉,不断创新的中国人,诞生了仍不断前进着的中国。
教师点评:作者对“泥泞成文”这一表达和观点的探讨,恰好从自己所见的一片雨后泥泞开始。这一片泥泞牵引着作者一步又一步地慢慢向前走去,并为作者呈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既有“泥泞”之中蕴藏的文学与精神世界,也有由“泥泞”为源、在其之上筑成的“新世界”。一步步的前行之中,具体由抽象演变,表层向内核深入,直观的感性认识向深刻的理性认识飞跃,关于这四个字所含之意的解读阐释,也向着对这四个字之中包含着的故事、波折、态度、意志、憧憬、情怀以及传承至今且不断发扬着的精神而逐步递进着。文章由泥泞而起,著写着“泥泞成文”,也演绎着“泥泞成文”,它细腻又磅礴,直白又深沉,有见微知著的思考,有智慧满纸的感召,有一气呵成的洒脱,还有荡气回肠的力量,实为不可多得,实为精妙绝伦,实为一篇引人感慨万千、令人惊叹不已的佳作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