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柞水的夏天

五年级 写景 1185字
2022-02-10 11:51:02

因为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她的爸爸已经远离家乡在陕西工作两年多了。今年暑假,他跟随妈妈一起前往遥远的陕西探亲,去看一看爸爸工作的地方。从南京南站出发,高铁行驶一千多公里,历经五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十三朝古都——西安。但这并不是目的地,她们的目的地在西安南部一百多公里的地方,一座藏在秦林深处的小城,他的名字叫做“柞水”

母女俩坐上了大巴车一下,一路上,大巴车穿了无数个“山洞”——当从此程最长的“山洞”——亚洲第二长公路隧道“琴岭钟南山隧道”钻出后,不久便来到了素有“西安后花园”之称的柞水。

一到柞水县城,她就被环绕小陈的远远近近的山峦、河道中清澈的河水吸引。而最令人舒畅的是这里的气候。秦岭腹地的小城仿佛是世外桃源,明明是炎热的七月,却维持着二十几度的气温。清风徐来,阳光温和,让人一下子忘记了千里之外“火炉”南京的热气蒸腾。

在这里住上几天,她发现柞水的夏天是变化无常的,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突然就下起瓢泼大雨。每到这时,那远远近近的群山之上,都会腾起白色的烟雾,似云非云、似雾非雾,悠然飘于众山之间,神秘极了。她总是睁大眼睛看着这奇异的景象,想象着山中虚幻飘渺的无限空间。然而,雨来得快,去的也快。乌云散去,阳光又从山头洒落下来。

几天后,这个女孩跟随爸爸来到柞水木耳金米现代农业场园参观。在这里,她了解了产业园种植的木耳的种类、发展历史以及生产流程,重走了习主席走过的路线。木耳是柞水特产,已经远近闻名。木耳的种类很多,有金耳、银耳、玉耳、黑木耳等。外形小巧,十分可爱。他们就像大地的耳朵,聆听着时代的趣事:从传统的在椴木上少量的生长,到茵包装的大批提升,柞水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转过几个山头,女孩和爸爸又来到了海拔近千米的苏陕协会茶园基地,想去山上的茶园可不容易,人们要坐着动力十足的四驱“皮卡”,沿着山岩陡峭的山路行驶。山路十分八弯,不少山路坡度直逼九十多。她一路心惊胆战,感叹在这高山上种植茶叶的不易。站在高山上四望,茶叶呈梯田状分布在各个山头,面积很大。一排排黑色的水管分布在田间,解决了茶园浇灌的问题。不同种类的江南茶苗,在种茶人的悉心照顾下,很快适应了这里的气候,在亲岭南麓的山头上悄悄长大。

爸爸经常带她和妈妈去吃城中最流行的早餐——擀面皮。这面皮和家乡的面皮可不一样,它的颜色是深棕色的,口感也并不顺滑,她并不爱吃。可是,说也奇怪,吃过几次后,歇上几天不吃,她却又想念起那独特的味道。渐渐地,她和爸爸一样,爱上了这秦岭深处的美食。

乾佑河从县城中缓缓穿过,养育了河边一代又一代儿女。山东的百姓多是逐河而居,沿着乾佑河,形成了一个个狭长的生活带。傍晚时分,他和爸爸妈妈一起在乾佑河边散步。她看着河水从上游而来,又不停地奔涌而去。水势大的时候,发出巨大的声响,给静谧的小城带来喧嚣。沿着河岸散步的人们川流不息,谈笑风生,脸上流露着满足和惬意。她发现一个小男孩静静地站在河边柳树下,仰着头,似乎在看什么,她悄悄地走过去,轻轻的问。男孩用手指了指原来树上趴着一支黑油油的支了。她和男孩一起看的津津有味,夕阳的余晖中,忘却了时间。

行走在柞水的夏天,他领略到了秦岭腹地的山水风物,感受到了陕西民风的淳朴和苏陕协作不远千里来牵手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