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一一题记
太阳还未升起,我独自漫步在旷野山林中。清晨的雾,是一种淡淡的乳白色。雾在树叶上凝聚,变成朝露。我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啊!真纯洁。
青色的石板,一直连接到远方一一是通往废弃古寺的路。周围的树很多很多,因不受人们的治理,个个参天蔽日,浓翠欲流、欲滴。花也有许多,每一朵花的颜色,都是不同的,周围的碧草点缀着花儿。让空旷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
“啾啾……”鸟儿扑腾着翅膀从树上飞起,一边叫着,一边呼唤着自己的同伴。鸟的鸣啭让山林,更加幽静了。这可能便是王籍所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终于到了,古寺。几条干枯的古藤软绵绵地伏在地上。抬头一看,豁!绿藤已经缠满了房梁,伸出几只长满绿叶的枝条。地上已经布满灰尘,前方还有几尊金黄的佛像。
小松鼠突然从我头上的树枝爬过。我一惊,昂首观望,原来这片树早已有主人一一松鼠群。我不敢停留,便向远方走去。
正前方有一潭,或称之为古池更合适。此池十分清澈,也非常深。从上往下看根本看不见池底,池中只有几条游鱼和几片荷叶,一朵荷花。池面像镜子一样平静,磨练着我的心性,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这或许便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乐趣吧。
太阳越升越高了,雾也快散去了。走着走着,我又来到了竹林。翠色挺拔的竹杆、苍翠绿色的竹叶,无不在表现自己的高风亮节、正直不屈。古人皆以竹比喻君子。怪不得苏轼说过:“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能医。”
前方有一石牌,石牌后面有一池。石牌上面刻着“许愿池”过往的人们都喜欢向池内抛一枚钱币。我摸了摸背包,掏出一枚新的钱币,丢入了池中。
不知不觉,已经快走回去了。我向远处的山峰望了一眼,就像是山披着雾一样。不得有人说“远看山披雾,净看雾笼山。”。
太阳升起来了,雾全散了,我也走到了山林的边缘。啊!我爱你,清晨的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