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随父母来到深圳生活已经几年了,度过了无数个抬头只见墨色不见皎月的日子。今夜,又到了中秋月圆之时,本应是月亮的狂欢,然而它也只能在万家灯火间黯淡。我将一厢愁思寄给月光,祈祷它能带我回去千里之外的故乡。
记忆中,在家乡,每到中秋半月前,大人们借着新月的光,就开始忙活,许多繁琐的程序都要走一遭,而小孩儿最欢喜的便是做月饼了。
奶奶家院子里有一颗碗口粗的桂花树,桂花开得早,每到八月初桂花就如赶趟儿般,拱满一树,压弯了枝桠,奶奶总是乐呵呵的摘下,用米酒浸泡十天,到了加月饼馅时候,就拿筷子一点点把桂花挑到瓷碗里,加一点蛋清和面粉,搅匀后便小心翼翼倒入月饼里头,再铺上顶,最后将一个个小小鼓鼓的月饼平放在锅里,用小火蒸煮半个小时,便可以出锅了,我总是等不及它凉下去,鼓着腮帮子吹两口便一口咬去,尽管被烫得嗷嗷直叫,但桂花浓浓的清香与令人微醺的酒味却充盈了整个颊齿间,回味无穷,奶奶也大方地将月饼分给乡邻们,别人总夸奶奶的月饼香飘十里,窜到十里外也不足为道,我也很骄傲,总是将奶奶塞给我的月饼掰成几小块,分给伙伴们,大伙儿都一口塞到嘴巴里,腮帮子都鼓了起来,满足之情更是不言而喻。
月饼完备之后就差不多到了八月十五了,奶奶总爱带我去村外一条小河边看月亮。
老家是没有路灯的,“夜暗方显万颗星”,夜黑到了一定程度时,便是皎皎圆月与满天星光照亮了一个个孤独的乡村。
奶奶爱坐在摇椅上抱着我,扇着小扇,萤火虫在蒲扇间忽远忽近,大有“轻罗小扇扑流萤”之感。
奶奶平常是安静的,但一到中秋像打开了话匣子般,她用软软的乡音唱出久远的童话,将古老的神话娓娓道来,千丈的愁思从奶奶的眼睛里、话语间溢出,与月光交融,可那时的我哪听得懂着什么人情世故和满腔愁思啊,我只爱斜斜倚在奶奶身上,吃着奶奶做的桂花月饼,听着奶奶唱出的有趣的童谣与动听的神话,然后抬头打量头顶的月亮,慢慢的,奶奶的声音与小河的流水声渐渐交汇、远去,我心满意足地在月光里,伴着一阵阵摇椅的晃动,在奶奶怀里沉沉地睡去。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光便是我最好的时光,肆意地睡在月下,任时间与月光在我身边悠悠流淌。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早已被父母接到大城市,远离了家乡,也离开了我的奶奶,还有我的皎皎婵娟。高楼只给我一个狭小的天空去仰望,给我一角的月亮去留恋,仅允我一缕乡情遥寄。又是中秋月圆,只能遥遥将乡情寄给月亮,祈祷它能将我的思念带给遥遥故土与孤独赏月的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