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美

五年级 说明文 1404字
2020-08-13 13:31:32

冬日,窗外寒风刺骨,鹅毛纷纷,却有一株腊梅迎着风雪傲然地开着,静静地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屋内我身着暖和的棉袄,捧一卷《唐诗三百首》坐在窗边时,总是会想起这样一句诗:“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再次细细品味,便觉十分应景,又可谓诗中有书,书中有诗。

伴着窗外传来的缕缕幽香,启卷精读,感受书中古人墨香与梅花素雅之香的交融、汇合,不觉间便心生一念:“读诗真乃一大美事。”

从小,便莫名地觉得诗是很奇妙的东西。“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在朗朗上口的同时,我也在思考着古诗为什么这么便于记忆,利于诵读。隐隐地从大人口中听到平仄、押韵这几个词,一头雾水,于是按自己的理解尝试着写起了诗,一读,便觉说不清地拗口,心想:如何才算押韵呢?长大后在众多有关书中查阅后才得知,诗,是有韵律之美的。

古诗,大多数都以律诗、绝句为体裁。律诗和绝句又分七律、五律、七绝、五绝。不论是律诗还是绝句,都需注重格律,遵循平仄,并要押韵。遵循平仄是指按格律写诗。一个字念一二声为平字,念三四声为仄字,若多音字可平可仄,则用其取意之音,《静夜思》中,“床前明光”一句就乃“平平平仄平”之律。押韵是指双数诗句的最后一个字在同一个韵表中。例如《春晓》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鸟”与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少”,都是“ao”韵。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还需对仗,如《过故人庄》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显然为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当然,也有不按格律写的乐府诗和歌行——《琵琶行》、《长恨歌》、《咏鹅》等。

如此可见,古诗乃诗人集心力思索推敲而成,品读一首,便觉回味悠长,口有余香。诗,美在韵律。

诗,有浓缩之美。常听人曰:浓缩即精华。往往现代文几十字文字描述之语,诗词几句就能概括,并且表达效果不比现代文差。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短短十字烘托出了清雅宁静的山中之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四个字描写了大雪纷飞,万物银装素裹之景;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寥寥数语,展现黑云如墨翻涌,雨点似白珠四溅入船的大雨骤降之景;再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精炼八字,形象写出海面水波荡漾,暗涛汹涌,山岛巍然耸立之景……但,与我而言精华,更体现在凝聚了诗人澎湃心潮的短小篇章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流淌出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洋溢着诗人对友人的担忧和关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涵盖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饱含着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充斥着诗人内心的哀怨愁苦……

如此可见,古诗短小精悍的篇章中,蕴含着世间千观万景,诗人千丝万绪。品读一首,便觉万物集一,层出不穷。诗,美在一字一珠玑,句句精华。

诗,还有意境之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里有秦淮两岸的朦胧清冷,“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里有月光柔和,波光粼粼的静谧月夜,“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里有独特凄冷的荒寒边塞……那清冷的文字中,有诗人揉入诗篇的月之清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有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中有壮阔的北方山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有平旷的原野,浩荡的江流……那豪迈的文字中,有诗人掺入诗篇的博大胸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有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中有无限的离愁与喜悦,“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有江上的渺渺烟波,诗人的浓浓乡愁……这惆怅的文字中,有诗人渗入诗篇的满腔悲情……

如此更可见,古诗看似平奇的文字背后藏着无限底蕴。品读一首,便觉含义深远,品之不尽。诗,美在意境。

千般的美,汇成了历久弥新的唐朝精粹——古诗。品诗一首,如抿一口清茶,甘香四溢;如饮一杯红茶,口感绵密;如尝一碗普洱,涩中带甜。百感交集,回味无穷。诗,美在唐朝,美在中国,美在我心中。

古诗要用心去读。我爱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