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五年级 诗歌 843字
2020-03-16 22:02:35

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在这个寂寥无人又热闹非凡的地方——烈士墓园。

大抵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对死亡的未知,这寄托着哀思的地方总能让我把飘到口边的嬉闹整块地吞下去。

不是第一次来,也不是第一次停。

周遭的人声鼎沸渐渐离我远去,风夹细雨的声音绵密地落在头顶的树叶上,细碎的天光漫过叶尖缝隙寂然地陈列在黑色的,刚被擦得发亮的一方窄窄的墓前,模糊了墓主姓名与生平。

你为我说话现实的寂寥无人,英魂的热闹非凡。

在某一个曾经里,这些名字也是挂在亲人心头的肉,也是一个个天生地养的魂灵,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渺小,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平凡,而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上,他们做出了或自愿或不得已的选择,决定用生命做赌注去守一个或热血沸腾或岁月静好的梦。他们或曾痛苦,或曾迷茫,或曾快意恩仇,而最后的最后,他们血染沙场,寄身于一方矮矮的碑,就像我们最终也一定会走向的那样,几行生平简述,任凭后人以想象的方式去弥补那短短几行字的缝隙里的英勇壮烈。

“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从前不懂提笔写下这句话的人灵性之深厚,懵懂地从书本中的案例里摸索着鸿毛的轻浮于泰山的厚重,被老师教导着以泰山之中延展生命意义的长度。

而当我站在这一片乌黑的碑前,蓦地醍醐灌顶,了解了泰山的重量。

那是千万条生命的重量,施救的,被拯救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一批人怀着潘多拉盒底的希望,用自己的终结换另一批人的和平与和乐。在这另一批人里,大多同那批人并无血缘关系,然而那分明有一条源自华夏子民血脉深深处的红线牵绕在这两批人之间。那是同一片土壤孕育出的责任与守护。从前不懂“死国可乎”是一种为自由而战的愿景,不懂“捐躯赴国难”是一种比爱更深厚的情,而站在这一座座低矮的精神丰碑前,我忽然明白了。

情至深处,言语失色。

我解下挂在胸口的纸花,将它放在碑的一角。为凭吊,为缅怀,为敬佩,为传承。

纸花虽小,谨寄哀思。

愿国之长盛不负牺牲,

愿传承之火点点燎原。

看似我们活得自在轻松,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也愿,我们终有一日也可为他人负重前行。

清明时雨,碑前,我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