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史学,《春秋》是绝对不能略过的典籍。
《春秋》是我国史学的鼻祖巨作。《汉书 艺文志》记载:“古之王者是有史官,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修订。它的主要特点一是有明了的时间顺序。或者按时序将历史事件排列起来,详略得当,取舍精致。这一点为后人从时间发展角度系统的研究历史提供了重大便利,具有跨时代的建设性意义。
《春秋》第二个特点便是记事谨严。所谓谨严,即遣词造句一丝不苟,多加一字,便成熬赘余。汉代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有言:“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正是这种“微言大义”的风格,造就了《春秋》凝炼精粹的文字。
《春秋》的微言大义,其弊端在于记事过于简略,在这部史书中记载一个历史事件,少则三两字,最多也不过四十余字。以如此简短的篇幅,想要将重大历史事件中却有不同性格、不同特点的人物形象,生动具体地刻画出来,显然力不能及。它无法使人从不同国家、不同立场,全方位的了解历史发展的全貌,但无从释义与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刻内涵。
孔子作《春秋》,除了记载历史的目的,还有匡救时弊、锦恶扬善的寓意。但《春秋》的经文简略难晓,每一字,每一言蕴含的褒贬更让普通读者无法捉摸,因此,解读这部经典,便成了后世史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后世的解经文字中,最精粹鹊属“《春秋》三传”,即《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穀梁传》。到了东汉前期,“经″的范围扩大,连解经的“传” “记”等也上升到“经”的地位,“春秋三传”成为经书。宋代以后《春秋左氏传》成为“十三经”这一儒家经典体系的一部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