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后,票房突破14亿,而我在开完之后,感触有些深,哪吒逆天改命,敖丙背负家族使命,陈塘关的百姓怀着成见去看待世间。
我们每个人都是哪吒、敖丙、申公豹,有时,我们就像哪吒一样,不是我要不到,是我不要。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为自己挽回最够的一点尊言,他很清楚也很明白,以一副无所谓的姿态为自己构筑一道防护墙,这道防护墙记在保护他的同时,又隔绝了他人,隔绝的与他人交往的通道,所以哪吒内心中也是孤独的。
他渴望被尊重、被认同、被接纳、可惜屡屡求而不得。他自编打油诗“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可他是否真的逍遥,真的快乐,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他的不在乎,只不过是一种掩饰和自我保护罢了,背后的无助和孤独,只有他自己才明白。哪吒喜欢把手插在兜里,是人体最灵活的部分,能传递各种信息,将一双传递信息的手藏起来,只为让对方不看破自己的内心,实质上是一种警惕和自我保护,不在乎,是最后的防御和保护机制。
他尝试过改变,只是别人没有发觉,而且因为先前的成见而被曲解,当哪吒救了小女孩时,世人给予她他的不是双手和拥抱,而是棍棒和拳头。
人的颓废和放弃,都是从失望开始的。在付出努力和汗水后,却一直看不到与之相应的结果,便容易怀疑付出与收获的关系,静而怀疑自己不可能,最后发现果真“不可能”,于是开始假装不在乎,而内心却是在乎致极。
生活中不知有多少哪吒,发现自己不可能后,就开始用不在乎、我不需要,用冷漠和痞气来伪装强大。
陈塘关的百姓,凡为异族,皆为妖邪,这种成见限制了他们的双眼,当敖丙救了陈塘关的百姓时,然而却因为暴露了身份,被陈塘关的百姓,所怒斥。
众人的目光和定义,对于一个单纯的孩子,是撕不下的标签。再一次一次的倭化和妖魔化之下,哪吒愤怒而又不甘地告诉自己:“你们说我是妖怪,我就做个妖怪给你们看!”从此宣告了自己的存在。
每个人既定义别人,同时也被别人定义。找我们都带着偏见去定义别人,便注定被别人的偏见所定义。
哪吒是不幸的,因为他是孤独的,但同时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拥有无条件爱他的父母。
他对哪咤谎称哪咤是灵珠转世,他上天庭苦求换天改命符,只求在儿子遭受天劫之时,能用自己的命换儿子的命,只为他安好。
他对儿子说,“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你是谁,只有自己说了才算。”
爱,果真有神奇的力量,如阳光,一落到哪吒心灵的枝头,那些枝叶便会生机盎然起来。正是这种无条件的爱,唤醒了那个假装自己是妖怪的孩子。
他们始终信任儿子,信任是对受伤时最好的良药,当一个人能被信任,便愿意表达温柔和爱,更愿意变得更美好以不辜负。
两年后,当陈塘关面临劫难时,哪吒挺身而出,顶起那座冰山,那一刻,是父母播下的爱和良善的种子在破壳成长,匡扶正义,拯救天下。佛魔一念间,若没有父母的种种,只怕差那么一点点,结局就可能要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