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红楼,心里总是有些酸酸的。不知是为了荣林两府,家破人亡。还是林黛玉香消玉殒,或宝黛的红粉痴恋了……
"侬今葬花人笑,他年葬侬知谁是。"此句从黛玉口出,是古往今来传唱的佳句。也许是黛玉的多愁善感,清高,才思敏捷与淡泊名利,让我第一眼就对她产生了好感。每当读到"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眼前总会浮现出——花儿凋谢,花瓣满天飞舞,花香早已没了,花已谢,人已去,谁还会再去怜惜花呢?谁会再去怜惜黛玉呢?“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诗诉尽所有情,所有感。谁知当初黛玉焚稿,烧去的不只是稿还烧去的是泪与血呢?当黛玉奄奄一息,听到宝玉,宝钗喜结良缘之时,病情恶化,最终身亡……
不错,黛玉不仅灵性,也是忧郁的。在三生石前,她得以被甘露滋润,得以化为人形,为报灌溉之恩下世为人。“我把这一生的眼泪给了他,便也偿还得过他了。”,这就注定了她为那个“无故寻仇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公子流尽一生的眼泪,那个公子也就是贾宝玉。
如果当初黛玉未闻宝玉与宝钗喜结良缘,是不是世界上又会多几句“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渠沟。”呢?或许这就是命运吧!如果当初没有指腹为婚之类的纰漏,那就不会有——才情气质,人人称赞的林黛玉年纪轻轻便郁郁而死,也不会有识大体,诗词样样精通的薛宝钗,因木石前盟一人独守空房,误了终身。当然也不会出现迎春才貌双全,却……
看完了这本书,我的心里酸酸的,是黛玉的悲惨?宝玉的痛心?还是宝黛的爱情悲剧?还是……
放下这本书,却放不下一腔忧愁。黛玉已去,悠悠岁月空留余恨。这满纸荒唐言,却注定流芳百世,付与说书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