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闲时,我便会拜读着余秋雨先生所撰《文化苦旅》,思绪如泉涌一般回荡在脑海里。廿余载,余秋雨弃之高职,用笔墨记下文化遗迹之所见闻。笔下所记而非人头攒动之地,是古老建筑背后缓缓流淌的文化情怀。
俗话说:“盏盏长明灯,看尽华夏史。”如中华文化五千年光辉历史,十里踏歌,翩跹而至,看余秋雨老先生化笔为矛直指苍穹。余老为健全文化人格,跋山且涉水,以敏锐的洞察力挖掘人文古迹之历史内蕴,以笔触唤醒中华儿女灵魂深处之文化记忆。走遍万水千山,为何依然眷恋着脚下的大地?因为,在这片广阔肥沃的大地,驻扎着牵动我们的文化之根。纵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我们始终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儿女”,共同享受着中华文化倾泻的万里荣光。中华文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刻在骨子里的文化。
《乡土中国》中曰:“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有关文化的记忆从这开始。作者先以童年往事作为起点,思绪飘回女教师来到作者所处山村中,以温热的知识让无知山村得以解冻,作者也因此走出大山。饱读诗书后得出“人应该回归山河”之感悟。“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作者以叙往事为载体,道出了“苦旅”之所因。
观诸当下之时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固然重要。作为历史眷顾者,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可以侃侃而谈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因为我们文化源泉未曾中断。至今仍是涓涓细流驶向未来。是因为有着一群像余老先生纵使前路漫漫,暗夜茫茫仍愿为守护民族文化鞠躬尽瘁的守夜人。他们的存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发掘,被传承,被颂扬。网络信息的时代,风云变幻的时代,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当秉持忧患意识。
历史的风云,在《文化苦旅》一书中我们看到在那个军阀混乱民不聊生的时代,属于华夏沃土的文物转手他国,漂流在外,难以忘怀的是道士塔的主人王元箓将藏金洞的数批珍宝古籍卖给外国考古学家。这是中华民族抹之不去的黑暗,是华夏儿女不能忘的耻辱。
历史的前颂,曾有四大古国文化焕发出熠熠光彩。而今唯有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作者踏上世界遗迹,明白文化间的远征与灭绝,从而让历史产生了空缺。酌古御今,为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者不计其数,他们站立于时代坐标上,为民族璀璨的文化苍穹绘制蓝图。
我们身为华夏儿女,我们应该成为文化的守护者,前辈为我们铺上文化的路,我们应传承下去。